读书日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苟且,聊《达摩流浪者》(4)
我想,这个10月的长假期,不管是学生还是步入社会的人,也会追求着一种别有风味的凯鲁亚克式的“旅行”吧!
【2】“信仰缺失”与《达摩流浪者》
当我们对杰克·凯鲁亚克其人与所处的年代有所了解,就会更容易理解《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本质上都是“半自传体小说”,作家用他“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真诚地对待生活”。
其对外传达的【内核】绝对不是宣扬这种【生活态度】——
流浪、酗-酒、吸-毒、沉溺情色、“想爱就爱”、“说走就走”。
它们看起来洒脱,实则是对生活(人生)的逃避。
但是,对于不少涉世不深且处于叛逆期的读者而言,《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所宣扬的就是这些。再加上不少别有用心的人,会恶意歪曲《在路上》与《达摩流浪者》的原意,大肆夸大其中的“放荡不羁”、“追求自我”,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会看到不少人的“心灵洗涤”、“精神朝圣”,这些男男女女极为“真诚地放纵自我”,想想这真是太可怕了!
对比《在路上》,《达摩流浪者》显得“收敛”了不少。这也是我觉得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虽然是《在路上》,但《达摩流浪者》才是更【凯鲁亚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