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读书日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苟且,聊《达摩流浪者》(2)

杰克·凯鲁亚克【1】《在路上》与杰克·凯鲁亚克
提及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在路上》。这本争议极大的书让杰克·凯鲁亚克成为了“垮掉的一代”的标志人物。
1957年,这本书问世时,凯鲁亚克35岁。不过,这本《在路上》(据说)作于1948年至1951年,当时凯鲁亚克也不过是26-29岁。
仔细想想,这个年纪的确会“灵魂不安、精神困顿”,试图在未知的远方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曾经,杰克·凯鲁亚克是;今天,你我也难免如此。

读书日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苟且,聊《达摩流浪者》


似乎从表面看,《在路上》风靡美国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的越南战争已经开打了2年有余,虽然规模远不及二战,但这种局部战争对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风气还是有必然的影响——最直接的肯定是【反对战争】。
“反战思潮”必然催生各种愤怒、悲哀、反叛、反思,年轻一代会在不安的空气氛围中寻找“新鲜的空气”,而《在路上》的出现让他们有了精神慰藉。尤其是书中那种“洒脱、自由、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一心只求寻欢作乐”的【真实】,似乎唤醒了很多人脑中久久沉睡的意识!
更深层次的社会大背景是,二战结束后,包括贫富差距进一步加深(战争让new money崛起)、人权运动再度兴起(知名人物马丁·路德·金与“I have a dream”)、潜滋暗长的经济衰退(如果硬扯上“烧钱的”朝鲜战争其实也可以)、居高不下的国民失业率(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其实,越南战争也可以算是转嫁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可惜却进一步加深了美国的国内矛盾。

读书日记: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苟且,聊《达摩流浪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