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上,星辰之下(3)
(二)
“说实话,我以为这辈子都看不到可控核聚变了。结果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载人登火时使用的裂变堆驱动离子发动机,由于裂变堆本身重量的缺陷,效率极为低下。聚变技术实现之后,小型化的托卡马克推进开始应用于宇航当中,人类首个载人环绕木星任务就使用了聚变动力。虽然托卡马克聚变堆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但由于比压低的缺陷,体积很难做小,不适合大气层内的载具使用。
突破来自于反场箍缩聚变堆的诞生。虽然效率不及托卡马克,但高比压的先天优势使其很快做到大功率、小型化。这就使得聚变堆上舰、聚变动力飞机的设计开始提上日程。
“第一个提出核动力空天飞机概念的,是前苏联的米亚西舍夫。他构想中的五百吨级核动力空天飞机,由裂变堆驱动,装载十台核涡喷和一台核火箭,可将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可惜,这一疯狂的想法随着他老人家的逝世,以及那个年代的垮台而遗落了。”
站在巨大的防空厂房面前,陈默愈加觉得自己的渺小。午后的阳光中,混凝土门缓缓打开,从里面推出一只银灰色的钢铁巨兽——核运100空天运输机,人们更喜欢叫它“遨龙”。米亚西舍夫不曾想过,他的大胆幻想会被聚变技术轻松突破。遨龙聚变动力空天运输机,搭载四台二代组合动力聚变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450吨,具备多次往返空天的能力,可将70吨重的载荷送入轨道,或者搭上三台重型坦克,两小时内降落到地球的任何机场上,远超苏联人曾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