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之死(3)
在时代面前,大厦倾颓,信念崩塌只是一件连带的小事。
大街上游荡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失业的上班族们丢掉了领带,刺上了奇怪的电子纹身,酒熏味和烟臭味开始弥漫在街区的上空,街角处垃圾分类的提示牌被堆积的酒瓶碎渣掩盖,小巷里女人们穿上了娇艳的情趣服装。老王开始叮嘱妻子晚上六点以后不要出门,家门口的鞋柜旁不知从哪天起又多了一根撬棍,一杆球棒。
老王失业了,对他自己而言这是毫无意外的,但对其他同事来说,连他这种厂里的骨干积极分子也能被淘汰,这的确是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人们聚在一起时常常叹道:
“连老王这样的人都能下岗,那还能有几个不被下岗的呢?”
那几年,为了养家,老王几乎尝试了所有他能从事的工作,他想继续当工人,但大工厂不再需要工人了,那里全部由全智能生产线所替代,他想去当技术管理,但他发现他积累了十年的技术经验在学习能力以毫秒计的AI面前就是一个笑话,他想,既然技术活干不了,那就去干体力活,大不了做一名“外卖小哥”,可是从快递外卖到搬家公司,基本也都开始智能化转型了,“外卖小哥”成为了历史,老王苦笑,那我就去应聘“看门大爷”吧。
于是,35岁,年富力强,而且还没开始脱发的老王前去应聘“看门大爷”,但他连仓库大门的第一关——智能安保机器人都没通过。看着钢铁铸就威风凛凛的安保机器人,老实人老王第一次感受到人类的渺小,肉体凡胎的脆弱,以及无以言明的愤怒。
后来,在失业了相当一阵后,老王终于找到了一家还在“智能浪潮”中苟延残喘的小作坊——因为老板无力支付巨额的技术升级成本,只能继续沿用人类工人,而且买家们暂时还没有放弃这家作坊的产品,所以才让这家小工厂有了喘息的余地。当然,想要和智能生产的同行们竞争就意味着这间工厂的工人们必须付出数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当然,加班费和休息日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能在这种时代给人类提供工作机会就是最大的慈善。”小作坊的老板如是说。
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老王开始了终日两班倒,三班倒的工作状态,但无论他和作坊里的其他工人怎么拼命,依然比不上智能机器的生产效率,然而机器坏了,可以更换零件,可以报废,维护大修后依然可以全效生产,但人身上的零部件出了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修复了,几年下来老王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高负荷的工作,从关节到脏器开始不间断地向他发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