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封神演义》之狐狸精三戏伯邑考(3)
吃饭没问题,大家各吃各的,吃完继续教学,你这个好色的妖精倒好,想让伯邑考陪喝,这当然不行了。伯邑考一开始解释的还是很客气的,说咱俩身份地位悬殊,娘娘乃是国母,而我只是犯臣之子,怎么能同坐吃饭。没想到这狐妖妲己也是很聪明的反驳到,说论君臣当然不行,但是今天你来传授我琴艺,那咱们就是师徒关系,按照师徒礼节来讲是没问题的。按照今天咱们来看,狐妖妲己的说法并无问题,但是在当时礼节也是分先后轻重的,身处宫内朝堂之上,那就要先以君臣身份礼节为重,其他为次,身为一国之母不可能不明白这些,然而狐妖妲己还是几次三番言语暗示、举止轻佻,这也无疑让伯邑考认识到眼前这个娘娘看起来并不像一国之母应该有的仪态,那自己就需要多加提防了。
眼看借吃饭喝酒下手是不行了,狐妖妲己又想出另一个阴招。既然你一心只想授琴,那我就从教学入手,对伯邑考说你这样自己弹自己的,只是教我理论,怕是一时半会难学会,哪有手把手教来的快。实话说狐妖妲己的话没错,就说学弹琴,有时候教的再多,说的再多,还真不如手把手教弹几遍学的快,让伯邑考握着狐妖妲己的手弹一遍,边弹边教学,这样一来,既学会了琴艺不辜负纣王的命令,也满足了自己的色欲,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一说不要紧,可把伯邑考给吓坏了。演绎书中写道:“就把伯邑考吓得魂游万里,魄走三千!”为什么突然就吓成这样了?那是因为伯邑考心里已经明白,这个娘娘是要铁了心吃了自己,多半是在劫难逃了啊。那这个时候的伯邑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书中写道:“这贱人把我当做不忠、不德、不孝、不仁、非礼、非义、不智、不良之类。”接着又写道:“此是大数已定,料难脱此罗网,毕竟做个清白之鬼,不负父亲教子之方,只得把忠言直谏,就死甘心。”
很明显,伯邑考知道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明志了。那么可能就有人会说了,伯邑考死的非常不值,根本不需要死。以咱们现在的角度来看,事情很简单,伯邑考可以先假装逢迎狐妖妲己,取得娘娘欢心。这样一来既能避免自己身处困境,又能救得父亲归家。等到父亲安全了,自己再找时机脱身就好了,即便是无法脱身,自己命丧朝歌,那也至少达到了此行的目的,救出了父亲,自己就算是死也死的有了价值。
但这种从结果获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说法,并不能契合的表现出书中故事背景下的行为价值。这其中也涉及到咱们经常说的到底是因果推论还是果因推论顺序,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读者是处于第三者也就是旁观者的角度,很容易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而这种方法恰恰忽视了故事中每一个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素和环境因素,往往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偏向于自身内心所趋向的理论答案。
眼看借吃饭喝酒下手是不行了,狐妖妲己又想出另一个阴招。既然你一心只想授琴,那我就从教学入手,对伯邑考说你这样自己弹自己的,只是教我理论,怕是一时半会难学会,哪有手把手教来的快。实话说狐妖妲己的话没错,就说学弹琴,有时候教的再多,说的再多,还真不如手把手教弹几遍学的快,让伯邑考握着狐妖妲己的手弹一遍,边弹边教学,这样一来,既学会了琴艺不辜负纣王的命令,也满足了自己的色欲,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一说不要紧,可把伯邑考给吓坏了。演绎书中写道:“就把伯邑考吓得魂游万里,魄走三千!”为什么突然就吓成这样了?那是因为伯邑考心里已经明白,这个娘娘是要铁了心吃了自己,多半是在劫难逃了啊。那这个时候的伯邑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书中写道:“这贱人把我当做不忠、不德、不孝、不仁、非礼、非义、不智、不良之类。”接着又写道:“此是大数已定,料难脱此罗网,毕竟做个清白之鬼,不负父亲教子之方,只得把忠言直谏,就死甘心。”
很明显,伯邑考知道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明志了。那么可能就有人会说了,伯邑考死的非常不值,根本不需要死。以咱们现在的角度来看,事情很简单,伯邑考可以先假装逢迎狐妖妲己,取得娘娘欢心。这样一来既能避免自己身处困境,又能救得父亲归家。等到父亲安全了,自己再找时机脱身就好了,即便是无法脱身,自己命丧朝歌,那也至少达到了此行的目的,救出了父亲,自己就算是死也死的有了价值。
但这种从结果获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说法,并不能契合的表现出书中故事背景下的行为价值。这其中也涉及到咱们经常说的到底是因果推论还是果因推论顺序,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读者是处于第三者也就是旁观者的角度,很容易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而这种方法恰恰忽视了故事中每一个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素和环境因素,往往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偏向于自身内心所趋向的理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