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罪与罚》的深入思考与解读(3)
这或者是更好的说法:让我下地狱,我不下地 狱,人类将不会美好,既然入地狱是为了多数的幸福,那么这个地狱便不是罪恶,而是光荣的牺牲。但是真正的哲学权衡在于:什么才是功利主义的极限?驼翁最终引向的将是这样的一个提问,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牺牲。它不仅在于拉斯科尼科夫不是建设人类未来的愿景是建立在对他人权益的剥夺上的(即使这种权益也是建立在非人性的榨取上的,是反道德的),而更重要的是,良心与公正将如何建立关系?是通过暴力、强权、消灭、清洗来建立,还是通过感化、教育、原谅、尊重、怜悯和负罪、牺牲(这种牺牲与上文的牺牲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无条件的牺牲,是通过忍受来使冲动消除的牺牲,这种牺牲是笨拙的,也许很长时间是无效的)来建立?这是两种方法论,决定两种不同的未来,当我们抛弃功利主义的思想,这种质问才会清晰!
而最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答是这样的:受罪的、受良心惩罚的、怀疑自己因为心太软而不能称为“天才”的拉斯科尼科夫,最终没有为多数人的未来而牺牲良心的安宁,他自首了(而对这最终的自首起到至关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的则是一个犬儒主义者的自杀,他永生没有明白,却勇敢到与这个可悲的黑暗世界进行决裂)。但是这个自首者却并不认罪,并不认为他的杀害与革命是不公正的。而杜妮亚,那个好姑娘,那个同样感受负罪的姑娘,却随他去了遥远的西伯利亚流放地 ,她用自己未来一生的时光来感化他,通过自己的怜悯,当然,更重要的是那种非功利的人类之爱来教育他——爱是多么美好的东西,难道人们说起爱的时候不该哭泣吗?——她长久地与他相伴,经历了母亲的死亡,也经历了更多的人性,排斥、对抗和感激,这便是生活!而最终,当拉斯科尼科夫跪倒在她面前痛哭流涕的时候,他进入了爱的世界,也便是第二种方法论所反映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可以变得美好的,不是通过暴力,不是通过革命,而是通过爱!
最后这一部分的描写是简单的,因为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事实,这是最为简单的解答——爱。驼翁解答了他提出的罪!当我读完这部作品,我彻夜难眠,我的心情是激动的,那种激动就像是我在写作这部作品,我坐在他——一个伟大的信者,一个对于美痴迷到疯癫的作家,一个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宣称:即使最终证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他也会坚信基督而不是相信真理的作家——面前。那穿越了时光的遥不可及的沙荒时代造就这样的信仰,而我们的时代难道就造就荒诞的唯物主义吗?我仿佛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黑夜中睁大眼睛,像是康德一样带领我仰望群星,那是种什么样的力量?在一个个人存在中拥有这样的力量,难道他没有权利去对历史上的统治者和王侯将相们进行指责吗?难道他没有权利去向那些闪耀在人类社会食物链顶端的人们进行挑战甚至是嘲笑吗?他有!他有权去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