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飞花令(3)
老太太拿着掸子扫柜台上的落尘:“弹,你得排队。”
“你们的队排到什么时候了?”女人叉着腰,脸上写着不满。
“明年夏天你再来罢。”老太太收拾完柜台,弓着身子往店最里头的小房间走去,头也不回。
女人吃了闭门羹,铁青着一张脸离开了。
阿盼打量了一会儿这家老店,除了门头上的牌匾和门口的楹联显出一种古旧的气派之外,整家店在这繁华的商业街上显得格格不入。阿盼心里打定主意,这家店和这个老太太一定有故事。
转眼瞧见老店对门的茶叶店老板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阿盼眼珠子骨碌一转,就走进对门店里去看茶叶。老板凑过来招呼,阿盼便趁机打听:“对面那家老店刚刚闹哪出呢?”
老板笑笑,不以为意:“老戏码了。”
阿盼眉头一扬,脸上来了兴趣:“这怎么说?”
老板似是见惯了阿盼这样的顾客,也乐得当这个说书人,啧啧嘴道:“这说来就话长了,对面那家‘永泰号’棉花店是清朝光绪年间温州永嘉弹棉花的老师傅创建的。那时吃弹棉花这碗饭,得背着花弓磨盘,提着弹花棰牵纱篾,走街串巷招揽生意,碰着哪家要弹棉花,把主人家的两扇门板一搭,既是弹棉花的工作台又是晚上睡的木板床。老师傅带着儿子小师傅从太仓走到宜兴,从江西走到江苏,一年到头,春夏秋冬,虽日日辛苦,仍食不果腹,最后老师傅客死他乡。小师傅伤心之余想着,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什么也没留下,于是寻摸着找个地方落脚。
那时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清河坊是杭城最繁华的地儿,那气派可一点不输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温州的弹棉郎相中这块宝地纷纷在这里开店做生意,到上世纪中叶这几条街上就足有两百多家弹棉店。”老板朝着外头的十字街比划了两下,又继续说道:
“你们的队排到什么时候了?”女人叉着腰,脸上写着不满。
“明年夏天你再来罢。”老太太收拾完柜台,弓着身子往店最里头的小房间走去,头也不回。
女人吃了闭门羹,铁青着一张脸离开了。
阿盼打量了一会儿这家老店,除了门头上的牌匾和门口的楹联显出一种古旧的气派之外,整家店在这繁华的商业街上显得格格不入。阿盼心里打定主意,这家店和这个老太太一定有故事。
转眼瞧见老店对门的茶叶店老板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阿盼眼珠子骨碌一转,就走进对门店里去看茶叶。老板凑过来招呼,阿盼便趁机打听:“对面那家老店刚刚闹哪出呢?”
老板笑笑,不以为意:“老戏码了。”
阿盼眉头一扬,脸上来了兴趣:“这怎么说?”
老板似是见惯了阿盼这样的顾客,也乐得当这个说书人,啧啧嘴道:“这说来就话长了,对面那家‘永泰号’棉花店是清朝光绪年间温州永嘉弹棉花的老师傅创建的。那时吃弹棉花这碗饭,得背着花弓磨盘,提着弹花棰牵纱篾,走街串巷招揽生意,碰着哪家要弹棉花,把主人家的两扇门板一搭,既是弹棉花的工作台又是晚上睡的木板床。老师傅带着儿子小师傅从太仓走到宜兴,从江西走到江苏,一年到头,春夏秋冬,虽日日辛苦,仍食不果腹,最后老师傅客死他乡。小师傅伤心之余想着,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什么也没留下,于是寻摸着找个地方落脚。
那时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清河坊是杭城最繁华的地儿,那气派可一点不输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温州的弹棉郎相中这块宝地纷纷在这里开店做生意,到上世纪中叶这几条街上就足有两百多家弹棉店。”老板朝着外头的十字街比划了两下,又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