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真言却付谁-持松法师传略(1)(6)
2023-06-27 来源:百合文库
持师赴杭州玉泉寺亲奉恩师的灵骨回兴福寺,安葬于狮子口,立碑于前,碑上写着:终南道者,华严教主,南岳下临济宗月霞法师显珠和尚第四十二世之墓
1918年,民国7年,戊午,25岁
2月,兴福寺由应慈法师主持召开僧众大会,应慈法师在会上宣读了月霞法师的遗嘱,布告持师嗣法月霞法师显珠禅师临济宗第四十三世位,法号密林,及继承兴福寺住持职,持师的法弟惠宗和潭月两人为监院。 应慈法师仍留在寺内协助持师负责华严学堂的教务,他对持师的师徒之情,不逊于月霞法师。持师身为住持,接位伊始,事必躬亲,整饬有方,寺内僧众,都日渐敬服。只是当地信众,听说兴福寺接任住持乃一外乡小僧,未知其有何德何能堪任古刹大位,恐兴福寺中兴之业又会半途而废,都忧心忡忡,接二连三地来到寺里,观察寺务,但见庙宇整洁,僧众平静,殿象庄严,香火盈然,都大感意外。又见《琴报》上刊有持师的文章,更以为新任住持不仅年青,而且学识不浅,月霞法师法师真是慧眼识才,于是,络绎来访的人越来越多,与持师交谈,见他雍容自如,广证博引,地方善信都敬为大德长老。
持师又改华严学堂为华严预备学校,招收学僧亲自授课。常惺法师也被持师邀来任教务长协助办校,使常惺法师有了初次讲经的机会。常惺法师从华严大学毕业后,就在常州天宁寺结冬安居,究心禅观。常惺法师在兴福寺期间,赞襄甚力,始终无间。
1919年,民国8年,已末 26岁
持师在为学僧讲授《摄大乘论》的同时,编成《摄大乘论义记》十卷,这也是他第一部长篇佛学论著,二十万字,后以密林署名陆续发表在《海潮音》杂志上。
其时,唯识学界的两位大师太虚法师和欧阳竟无居士正在为唯识和法相究竟是两种学还是一种学而笔战于论坛,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争论起于欧阳竟无大师发表《唯识抉择谈》,文中有曰:“唯识以识摄蕴而立此识。……法相以蕴摄识,所被极广,及于二乘,是故不善《般若经》,僻执声闻藏,都但说解,信有五蕴,不信赖耶。时多邪慧,正学荒芜……”。文中推崇唯识而不屑法相。后又在《辩唯识法相》文中称:“是法平等曰法相,万法统一曰唯识。二事可相摄而不可相淆,亦复不可相乱,此弥勒学也。”文中又以为法相和唯识是分立两宗,不能混谈。 对于中国佛学界称慈恩一系为“法相唯识宗”的惯例,欧阳大师断为失确,认为“唯识、法相是两种学,法相广于唯识,非一慈恩宗所可概。”说法相学创之于前,广于《瑜珈师地论·本事分》,略于《阿毗达磨杂集论》,《五蕴》、《庄严》等论亦阐释之。
法相义者,谓说遍计、依他、圆成三性及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法,立非有非空义。唯识学则始于《瑜珈师地论·抉择分》,发挥于《摄大乘》、《二十唯识》、《成唯识》等论,其学说“唯”以遣除众生误认心外有实境之执,“识”谓破有之空而存破空执之有。玄奘学法相于戒贤,学唯识于胜军。法相、唯识二学可相接而不可混淆杂乱。“顾法相结局,亦必精微而归诸唯识,故总曰唯识学。” 而太虚法师针对欧阳大师之说,不以为然,撰文争论说:“空后安立依识假说之一切法曰法相,约众缘所生法相皆唯识所变现曰唯识,……总结前义,故法相必宗唯识。”太虚法师主张没有什么两宗,而只有一宗,就是法相唯识宗,法相和唯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太虚法师撰《竟无居士学说质疑》、《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再三破欧阳渐之说,主张法相、唯识不可分,法相必宗唯识,谓凡属言思所诠所表所遮所缘者,皆为法相,“法相绝然不成宗义”,“法相所宗持者曰唯识,而唯识之说明者曰法相”。
1918年,民国7年,戊午,25岁
2月,兴福寺由应慈法师主持召开僧众大会,应慈法师在会上宣读了月霞法师的遗嘱,布告持师嗣法月霞法师显珠禅师临济宗第四十三世位,法号密林,及继承兴福寺住持职,持师的法弟惠宗和潭月两人为监院。 应慈法师仍留在寺内协助持师负责华严学堂的教务,他对持师的师徒之情,不逊于月霞法师。持师身为住持,接位伊始,事必躬亲,整饬有方,寺内僧众,都日渐敬服。只是当地信众,听说兴福寺接任住持乃一外乡小僧,未知其有何德何能堪任古刹大位,恐兴福寺中兴之业又会半途而废,都忧心忡忡,接二连三地来到寺里,观察寺务,但见庙宇整洁,僧众平静,殿象庄严,香火盈然,都大感意外。又见《琴报》上刊有持师的文章,更以为新任住持不仅年青,而且学识不浅,月霞法师法师真是慧眼识才,于是,络绎来访的人越来越多,与持师交谈,见他雍容自如,广证博引,地方善信都敬为大德长老。
持师又改华严学堂为华严预备学校,招收学僧亲自授课。常惺法师也被持师邀来任教务长协助办校,使常惺法师有了初次讲经的机会。常惺法师从华严大学毕业后,就在常州天宁寺结冬安居,究心禅观。常惺法师在兴福寺期间,赞襄甚力,始终无间。
1919年,民国8年,已末 26岁
持师在为学僧讲授《摄大乘论》的同时,编成《摄大乘论义记》十卷,这也是他第一部长篇佛学论著,二十万字,后以密林署名陆续发表在《海潮音》杂志上。
其时,唯识学界的两位大师太虚法师和欧阳竟无居士正在为唯识和法相究竟是两种学还是一种学而笔战于论坛,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争论起于欧阳竟无大师发表《唯识抉择谈》,文中有曰:“唯识以识摄蕴而立此识。……法相以蕴摄识,所被极广,及于二乘,是故不善《般若经》,僻执声闻藏,都但说解,信有五蕴,不信赖耶。时多邪慧,正学荒芜……”。文中推崇唯识而不屑法相。后又在《辩唯识法相》文中称:“是法平等曰法相,万法统一曰唯识。二事可相摄而不可相淆,亦复不可相乱,此弥勒学也。”文中又以为法相和唯识是分立两宗,不能混谈。 对于中国佛学界称慈恩一系为“法相唯识宗”的惯例,欧阳大师断为失确,认为“唯识、法相是两种学,法相广于唯识,非一慈恩宗所可概。”说法相学创之于前,广于《瑜珈师地论·本事分》,略于《阿毗达磨杂集论》,《五蕴》、《庄严》等论亦阐释之。
法相义者,谓说遍计、依他、圆成三性及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法,立非有非空义。唯识学则始于《瑜珈师地论·抉择分》,发挥于《摄大乘》、《二十唯识》、《成唯识》等论,其学说“唯”以遣除众生误认心外有实境之执,“识”谓破有之空而存破空执之有。玄奘学法相于戒贤,学唯识于胜军。法相、唯识二学可相接而不可混淆杂乱。“顾法相结局,亦必精微而归诸唯识,故总曰唯识学。” 而太虚法师针对欧阳大师之说,不以为然,撰文争论说:“空后安立依识假说之一切法曰法相,约众缘所生法相皆唯识所变现曰唯识,……总结前义,故法相必宗唯识。”太虚法师主张没有什么两宗,而只有一宗,就是法相唯识宗,法相和唯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太虚法师撰《竟无居士学说质疑》、《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再三破欧阳渐之说,主张法相、唯识不可分,法相必宗唯识,谓凡属言思所诠所表所遮所缘者,皆为法相,“法相绝然不成宗义”,“法相所宗持者曰唯识,而唯识之说明者曰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