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体验》读后感——背负着伦理十字架的沉重肉身(6)
终于,迟迟盼不到孩子死讯的鸟把他从医院接出来,决定让火见子的一个医生朋友接手。在那位医生的“照料”下,孩子很快就会死去。二人无言地在大雨纷飞的漆黑穹窿下驱车前行。由于医生所在的医院过于偏僻,车兜了几个圈子才找到准确的位置。把孩子送出去后,鸟和火见子打算到一家同性恋酒吧畅饮几杯,意外发现酒吧老板是鸟数年前的朋友菊比古。由于菊比古曾被鸟所抛弃,所以在出院登记的时候,鸟给孩子起了和菊比古同样的名字。此时,小说已接近尾声。当菊比古提到鸟充满正义感的过去之时,鸟突然转变心意,决定去医生那里把孩子接回正规医院做手术。最后,手术成功。鸟抱着和妻子一同把他抚养长大的决心,把孩子领出了医院。整部小说就此结束。从鸟的突然转变到大团圆的结尾,大江仅用了三页零四行去描写。
这三页零四行引来了批评界的剧烈批评。龟井胜一郎评价其为“宗教和道德式的怠慢”。三岛由纪夫也同样对这一极为突兀的转变表示不满,认为大江过于轻率地消解了主人公认识与行为的二律背反。为了回应这种抨击,大江写了一篇文章——《另外一部〈个人的体验〉》。这篇文章中,他用鸟之态度的消极与积极的不对称来为最后的转变做辩护,我认为收效甚微。但他对人们不满于“大团圆结局”的回应却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在我看来,转变的突兀并不是关键所在,大江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局将他在前文中体现的对自由决断伦理观之外个体道德承负的关注一笔勾销了。大江崇拜萨特,而萨特的伦理观是怎样的?你自由决断,你就存在。这种主体主义的伦理观忽视了选择之后个体的生存境况,而大江在鸟回绝火见子的理论那里已经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所以对结尾的问题,大江如此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