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的制度自信(4)
我认为,如果一位写手在自己的成名作上耗竭了,我们不应该苛责他。“写一本自己想写的轻小说”与“再写一本轻小说”调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前者主要靠心,后者则靠技。比如说,《凉宫》和《实教》都是好作品,这两部作品是不同的好法。《凉宫》的好,是作者单纯地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就已经非常好了。对于业界来说,她的好是随机出现的、不可复制的。《实教》的好,则完全是依赖于作者对轻小说乃至二次元的理解。对于业界来说,她的好是可控的,可模仿的。
好跟好之间本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业界在刚起步的时候,还妄想保障头部作者的可持续发展,希望他们能不断地输出佳作。时至今日,大家终于发现,刷出一部佳作是随机的,但只要有人在写,总能把佳作刷出来。不可控的九心一技又多又好,可控的九技一心反而不好整,所以可控是统计上的不可控,不可控反而是统计上的可控。一看到这帮人大张旗鼓地策划一个大新闻,要整合资源推出一部“神作”,我就知道肯定得糟。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大范围撒网,重点捕捞。每位(能上得了台面的)写手都有一波充分展现自我、放飞自我的机会,榨干这一波之后,他还写不写轻小说其实就已经无关紧要了。如果他还能不忘初心,甚至能翻来覆去地把初心写出花样,固然很好;假如他从此成为钻研潮流、文法与套路的老油条,那也不错;倘若他爽完之后就退坑了,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