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但愿:童年三阶段与作品限制(11)

2023-04-02后现代童年的消逝三阶段论 来源:百合文库
科幻作品给出了更狂野的想象。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人可以被全身义体化,可以经过冷冻获得数百年的在世“寿命”,可以在肉身消灭后以“思想盒”的形式继续存在。外在与内在自我的关联日益松散,人们不得不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年龄还是不是一个有意义的身份标识。在这类以人工智能体为代表的作品里,似乎只有“年轻”才是保持精力、正义与热情的最佳年龄,而到底将年轻这个概念标记在哪个年龄阶段,不同的作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一定不会是标记在传统观念里的“老年”中(60岁及其以后)。《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这本书里就讲到,“这个世纪初出生的婴儿,他在这个世纪的预期寿命就是100岁”[31]。可是这本书没有说到的是,人类为什么会突然遇到这么多疾病呢?肿瘤、老年痴呆为啥多起来了,因为我们活的太长了。伴随着寿命的增加,这些原本活不到既定寿命年龄的疾病也随之伴生而来[32],在《众病之王:
癌症传》里就提到,癌症的最大诱因就是长寿,势必也会给政府带来了相当沉重的福利保障负担——除非我们学习敌托邦作品中的政府,根本不管老年人的福利问题——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早期的敌托邦作品中,读者看不到老年人和幼年人,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中年(男)人的舞台。
而如何抛弃老年人成为了一个比延长童年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这完美的一天》里有一个非常让人惊恐的设定,即没有任何人能活过62岁,(除了后面被发现的魏立春通过汲取别人寿命而长生),人们觉得这样理所当然,或者换言之人们相信了大家都相信这些超过62岁的人去往了更快乐的天国生活(这样的设定与乌托邦幻象没有区别)。这个设定可以说是继承了《楢山节考》电影里的日本村落因为生存问题,抛弃老年人于山野里的故事,如果这个老年人到了“该死”的年龄依然身体健康,反而会带来相当的困惑,所以故事里的主角老奶奶打折了自己的牙齿和眼睛。《TEMPEST》[33]作品中则结合了前两部敌托邦作品的特点,直截了当的描写了老年人被认为是“老害”之后社会是如何非常快速的抛弃他们的过程。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社会在表达这项规定时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如果不表露现实处境,就比如采用神话图腾的方式进行完成,而一旦被戳破(总有一天会被戳破)整个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就会立马崩溃;
如何表露出现实处境,人们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是绝非善终,除却少数认为当局如此政策是为大局蓝图着想外,大部分人越发靠近规定的年限,会变得越发恐慌和焦虑,必然会引起暴乱。那这就又会引发两个结果,一是通过追加补丁的方式完成长寿的目的,如《时间规划局》《副本》;二是卷入战火之中,通过战争暴乱的方式消耗掉难以保障的人口,如《通勤军队》与老年版的大逃杀系列IP。既然如此,索性我们就只好拉长童年的时间(与此同时老年的时间也在被拉长)。
可童年的延长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兴奋剂效应的上位与致幻剂效应的退场。当成年人在上班之余回到家庭观看影视作品时,除极少数监控者或工作狂外,大部分成年人需要的上文提到的“刺激性官能作品”作为一日工作的放松,同时也是在生活节奏上将行将成为原子化与机械化的个体重新回复到人类的认知之中。但由于儿童长期处于接受教育的状态,除却学校外没有任何实体空间能够将他们约束在某个确定位置上,那对于儿童来说,或是在家长的携带下进行游离(这在大部分国家的双职工家庭是做不到的,除非有一方牺牲自己的事业照看家庭),或是被称为“第二家长”的信息媒介所吸引目光,那么那些在波兹曼看来由于过度满足成年人(消费者,严格的说儿童不是消费者,因为不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消费需求的影视作品就不应该出现,因为会带来童年的消逝这一严重后果,使得学校与家庭的教育陷入不断失序、失语、失控的状态,如果只是电视作品还能暂且接受,毕竟只需要将孩童的接收信息源控制住即可,但进入到移动媒体时代后,固定的信息接受的地理空间再也不存在,那么想要为儿童构筑某种“空白伊甸园”式的理想要求就导致了监控与审查力度的与日俱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