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的校园结界
编辑 / @愚者 @SCBeta
0 定义
会点进本文的人一定读过轻小说,读过轻小说的人就一定对轻小说里所涉及的“校园”有深刻的印象。本文将讨论“校园“这个轻小说里最常见的要素(应该没有之一)。相关灵感是在写《圣母在上》的书评时产生的,不过阅读本文并不需要你读过那篇书评[1]或者《圣母在上》(当然我还是希望你去读一下)。
在本文开头,我们先来进行名词的定义。
尽管“校园”与“青春”两个概念经常并称,但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大部分校园题材的日本轻小说与涉及校园的所谓青春文学,观感上存在较大区别。为了辨析这一区别,本文使用“青春”泛指涉及中学生的各种题材,而使用“校园”时则专指本文要讨论的日轻里的特殊舞台。绝大部分日常系发生在校园里,许多非日常的都市奇幻、架空奇幻、穿越系作品也会涉及校园,因此校园与“日常”的相关性并不强烈,日常系与非日常系在本文都会涉及。
本文要讨论的校园的特殊性,体现在作品里校园“内部”与“外部”的区隔上。浅色回忆建议将这种内外之隔的机制称为“箱庭”。不过我们在讨论中发现,“箱庭”的范畴太广,格局过大,一般是指利用作品内/作品外的差异引发的现象,不仅限于校园题材,也不仅限于轻小说。经过推敲,我决定使用更具体的“校园结界”一词,来描述日轻校园题材的特殊之处。不会引起歧义的时候,将之简称为“结界”。
1 序言
俗话说,“编故事要讲逻辑,但现实是不讲逻辑的”。这句话通常被大家用来吐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事件。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很好解释。逻辑的复杂性会随要素的增多而显著地增大,这种复杂度说是NN的级别也不为过。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各种事件难以理解,正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全部的要素,甚至不知道许多隐藏要素的存在。即便了解了也难以理解,哪些要素强相关,哪些弱相关,又有哪些其实只是干扰项。为了把一件大事理得清楚明白,出众的思维能力与过硬的情报网络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并不是现实不讲逻辑,而是现实的逻辑往往太复杂,而且我们难以掌握足够的信息。那么,我们对着残缺的判断条件,用着破损的逻辑链条,自然就会感觉事件的结果好像“不符合逻辑”。
写小说却并非如此。在小说里,没有涉及到就等于不存在。实际发生的事件往往涉及千千万万的人,但小说里却往往只能塑造十几个人,三五个人,甚至一两个人。以大家最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为例,《三国》里涉及到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但作为小说,《三国》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了降维重构。比如说历史上的刘备伐吴,大约是他通盘考虑了各种各样的因素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但在《三国》里,他的理由就被简化为了“报仇”。这样的降维重构,相当于把实际的古代战争场景抽象为两位将领在阵前单挑。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将领单挑同样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且在作品内部可以自圆其说。降维重构也一样,自圆其说才是首要的目的,凌驾于“还原史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