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心理.十》(下)(2)
原士兵境昌平分析了当时的心境:我们满不在乎的干起了那样残忍的事,我们处于极限状态。我认为,让我们那样想的教育方针也有问题。他也表达了对当时国家军国化的思考:成前的教育就是那样硬把思想灌输给我们,进了军队,每天进行的也是那样的训练,磨练的尽是杀人的技术。站在这个角度,并不是仅仅认为当时的暴行是“残忍”的程度,而是“我觉得我们干了残忍的事,我们绝对不能再干那样的事儿了。”能够这样想的人,也很少。
不过对于这些原士兵。仅从书中的言语还是不够的,我自己也在其他方面了解了一些情况。
书中也有部分类似东史郎深刻反省、忏悔历史的证言。虽然说这样的原士兵很少,但这样的态度最为可贵。不过对此并不能局限于书本。
书中的第一位原士兵町田义成(真多:松村芳治)讲述了在已经陷落之后,各中队一起开枪射击沿江逃跑的中国人的情景。不过仅仅从书中来看,他并没有表露多少悔意和反省。
但是通过其他方面的了解,我才知道其他的故事。作者先后22次拜访这位原士兵,询问当时的情景。多年的接触,町田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对于战争的认识。面对镜头,他语调平静的讲述当年参与的屠杀,“我把轻机枪顶在腰上,一下子打死了七个人,三个人刚想跑,就被步枪击杀了。”仿佛真的只是“服从命令”而已,没有太多个人感情。但在他临终前,作者前去探望时,他才最终老泪纵横的承认自己也曾在中国强暴妇女。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终于将内心的秘密说了出来,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那不可饶恕的罪恶,表明了自己的反省。
而本书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唯一一位参加海军的原士兵三上翔(真名:三谷翔)是当年在长江的“海风”驱逐舰上亲眼目睹了成为人间地狱的南京城。虽然知晓了真相,但是却被下了封口令“上级命令我,绝对不能把南京的事说出来。”这段历史就这样尘封了几十年。
但是在战后的岁月里,三上饱尝心酸,四处漂泊。“因为战争,我没完成学业,老家也遭到轰炸,失去家园,我开始厌恶战争。”作为战争加害者的他,也成为了侵略战争中的受害者。也因此促使他开始反思那段历史。“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作为日本人,我一直在深刻反省。”也许说到这儿,或许有人认为不过是说说而已。
1997年,三上在报纸上看到作者松冈环发起的征集原士兵证言热线,毅然站了出来。“(我)以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机会,相隔60年后有作证的机会,我非常感谢。”作为证人参加集会,向公众陈述史实。
原士兵东史郎发表了自己的《东史郎日记》,努力揭露当年的真相,并且多次赴华忏悔谢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宽恕和谅解。而三上呢?“不讲出日本军队的暴行,不向南京人民忏悔,我一生不安。”他这么说了,这么做了吗?2007年12月,时年88岁的他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重返南京,忏悔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