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心理.八》
里面有采访参与南京进攻战的原士兵们,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镜头前的他们却都在说着否定的言论。他们或侃侃而谈,或面目平静,或神情自若,无一例外的重复着“没有南京大屠杀”之类的话。
真的是如此吗?
他们的话语已经出卖了他们。其中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士兵,除了在镜头前机械的说着“没有,没有”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其他原士兵也大多是如此。
既然没有这样的事,那么有的又是怎样的事呢?他们并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也没有说出所谓的“真相”,拙劣的谎言就在无形中被戳穿了。
我在这里并不想过多涉及史实。因为相关实施已经很多了。除去那些并非刻意隐瞒的原士兵,在面对来访者时,仍然居功自傲或刻意隐瞒原士兵,在书中也是有的。
书中第一部分作者提到了采访中的故事,访问了一位当时是少尉小队长的原士兵,除了说“南京屠杀是不可想象的”,就是“记不清了”,而和他在同一中队的原士兵则具体讲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证言。
记忆清晰的他们仅仅是把南京的部分遗忘了,让人难以想象。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南京健忘综合症”,这样的心理状况可令人难以置信,原因也并不单一。
那些刻意隐瞒的原士兵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呢?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从他们的话语中能窥见一斑。
原士兵安村纯一(时年92岁)说:我自己是在战斗中专门射击敌人的,所以俘虏的大量处置没有听说过。战后也没有听说过。这番话听上去言之凿凿,仿佛他所在的部队仅仅是为了战斗的胜利,而与那些暴行毫无关系,是崇高的存在。在说完“用商量来解决问题最好”之后,安村却话锋一转:强者战胜弱者是常识。我们不得不使用武力,这本身就是问题。
话说到这儿,似乎就能明白了。这位安村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当年的所谓“强者”的自豪感,既然是强者,因而战胜弱者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弱者并没有服服帖帖,反而选择反抗,因而“不得不使用武力”,问题就这样产生了。倘若是商量解决的话,那么就顺利多了。
原士兵东征雄(时年85岁)解释了这样的心理:(我)当年是恨中国人和蒋介石,认为因为你们抵抗,我们不得不到这里来受苦。但是这位东的心理却发生了改变:(我)当时是不明白这个,所以拼着命干,是战败后才明白的。
战败,使得一部分人逐渐清醒,却也使得一些人更加顽固。安村还对来访者表明了当年的身份:南京战役我是上等兵,是牵马的,被称为御兵。
这样居功自傲的原士兵,仍然为自己曾经是旧部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仍然在内心深处保留着民族优越而觉得自豪,仍然对于受害者怀有根深蒂固的歧视,以至于继续展示着自己所谓的荣誉,使得来访者内心复杂。
虽然经历了数十年的战后岁月,但是没想到,数十年前的价值观仍然存活在他们的心中。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言中说:现状是不如人意的。而且,没有改变这种想法的原士兵,并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