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的人物:和生活一样复杂多面(2)
前八十四里,没有一个完全的坏人或好人。每个人物都写得很多面,不停转换高度和角度。一般言情小说里,主角以外的人只有一张脸,红楼的人物不同角度,不同的脸,而且并行不悖。贾珍:他和贾蓉父子聚麀,一起玩弄尤氏姐妹,这也不妨碍他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哭得如丧考妣,用拐杖支着走路,倒显得有两分掩藏不住的真情。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他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哭得如丧考妣,用拐杖支着走路也不妨碍他之后和贾蓉父子聚麀,一起玩弄尤氏姐妹;贾蔷,贾珍、贾蓉的“绯闻男友”,挑拨茗烟闹学堂;王熙凤整贾瑞,派贾蓉和他去,他俩合伙狠狠敲了贾瑞一笔。行为庸俗且下作龌龊。但贾宝玉在一个欲雨的午后,看见那眉眼大有林妹妹之风的龄官拿簪子一笔一笔在地上写了无数个“蔷”,下雨了都不知道被浇了。“梨香院”那回里的贾蔷,看见宝玉也忘了巴结问好,只是让座,径直往龄官房里去;
司棋:“为爱痴狂”的典型,但她领导下那场“打砸抢”厨房的闹剧不也很好笑?不同角度的面目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曹雪芹写人,把多个故事娓娓道来,他对笔下的人物都有悲悯,悲悯的底子上又对人物有喜、恶。贾宝玉,他叛逆,不愿意去走“仕途经济”的路,觉得女孩子比男孩子好,其它方面都很正常, 人情乖觉只怕比一般人还强呢。鲁迅说他“爱博而心劳”。“爱博”不是“博爱”。“博爱”是无条件的,圣贤牲畜一视同仁,有点佛教里“慈悲无因亦无求”的意思。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男性 颜值不高的女性),他都是看不上的。没有必要把他歌颂成“圣人”。按脂批的提示,贾宝玉最后出家了。很多人说这是他的“消极反抗”。我更相信张爱玲的说法:长大了,被逐出少年的伊甸园,在成人世界无法生存,又加上贫困,只好出家求生路。歪打正着实现了对林妹妹“你死了,我当和尚去”的誓言。薜宝钗人那么圆滑(这个词有点唐突她了),她知道贾宝玉不爱听”仕途经济“这类话,可还是要劝。
这点她倒显得有点耿直了。
曹雪芹在第一回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远,不敢稍加穿凿”。情节,不为骇人听闻,而是为了“追踪蹑远”,反映生活本质、人物性格。说到对人和事的认识。可能人类不可能准确无疑地认识。我们只能无限、尽量接近真相。太阳光走到地球要八分钟,我们看到的是八分钟前的太阳。人呢,就像硬币,总有看不见的一面。或者像弗洛依德说的,人像冰山,露出的只是一个小角。大部分是混沌的,无法言说的。误差和误会无法避免。传说孔子一天看见他的学生做好了饭,先抓了一把放嘴里。孔子不悦。他的学生解释说,那是因为有灰落在饭上,他不敢把饭就这样给老师,扔掉了又浪费,就把落上灰的饭吃了。孔子叹曰,亲眼看见的也可能失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