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春晚第一篇日本科幻,来自SF作家藤井太洋 | 2020科幻春晚(3)
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接下来我打算准备一个巨大的水槽,就能大致观测金枪鱼和鳞虾之类的迁徙了。照此继续扩大研究范围,随着系外行星的不断发现,或许还可以研究生物之外的现象。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身是一种什么现象。
我留意到从浮在墙壁上的地球映像上,射出了缕缕光线。
明天,去地球探亲的三千万华人,会回到太极天楼。
然后地球便会就此远离。
太极天楼在与地球公转面倾斜30度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做公转,一年只有一次接近地球。在最接近地球的日子,从太极天楼心脏部位的GSA(重力子螺旋加速器)释放出澎湃的重力子,以控制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平衡。今年2120年,太极天楼与地球的最接近的一天是1月30日。
我对着从地球映像射过来的光线上的标识,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春运特别航班】
宇宙空间岛屿上住着的华人,在22世纪的今天,仍然重复着在阴历正月返回故乡的大规模移动。在宇航电梯空间站之类的静止轨道上居住的华人自不必说,甚至还有从月球和火星上返回故乡的人们。总人数据说有7亿人到10亿人之多,为了满足他们一年一度的探亲需求而兴建的宇航基础设置,使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往来变得更加容易了。
虽然隶属浙江大学,我作为出身小国的日本人,之所以有幸能够居住在太极天楼——恕我冒昧直言——完全得益于居住在宇宙的华人们为春节探亲而建设的火箭交通网。
“多亏了华㝯大人们啊。”我不由得感慨。
居住在宇宙的华人,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便被称之为华㝯了。将“华侨”的“乔”字加了一个和“宇”“宙”一样的部首,算是一种文字的“复活”吧。
我找到从福建宇宙港出发的“春运特别航班”信息,做了标记。
这架火箭上有我大学时代的朋友、如今共同生活的人,实验舱工程师烨鹤飞。
我用手指戳着扩展现实,随口嘟囔着:“或许不成吧。”
有些问题,是我从未向他开口问过的,因为明知他不会给我好脸色。我反复阅读了昨天收到的信息。
“喂,烨鹤飞。我可是把太极天楼当成我的第二故乡,如果回乡探亲,那回到这里就好了嘛。如果搬到下一个地方,那里也会变成故乡的。”
我想象着坐在火箭狭窄座位上的烨鹤飞,一边嘴里念叨着我不知该不该问出口的话。
“为什么,你非要回福建呢?”
“我回来了。”
舱门响起了压缩空气的咝咝声,那令人想念的声音在房间里回响了起来。
“欢迎回家——哇!”
我刚一扭头,视野就被他从门口冲过来的身躯充满了。他还没有适应这里的重力,只有地球表面上一半左右的、调整过的重力。
“对不起!”他一边叫着,扑倒在我的身上。
我将肩膀上的烨鹤飞的手指轻轻地弯起来握住。
他的手腕条件反射地伸展开,因两周的归省而驼了的背也自然而然地挺直了。在身体重力的作用下,失去平衡的他终于稳定了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