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灵魂与现实的桎梏, ----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月亮:远大理想的象征
六便士:蝇头小利的象征。
在读《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我一直好奇毛姆先生为什么以月亮与六便士为题?
我们是抬头望月,志存高远的望月者,还是低头看地,追逐小利的逐利者?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也谈到了书中的主人公菲利普.凯里:“他像那么多年轻人一样,那么热衷于探求天上的月亮,连自己脚边的六便士硬币都没看见。”四年之后,毛姆完成了下一部长篇小说时使用了这个隐喻做了标题《月亮与六便士》
在书中, 斯特里克兰曾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一个诚实的经纪人,但是没有理由在他的身上浪费时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经过着优越生活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义务反顾地抛家弃子去巴黎,寻求绘画灵魂地释放,过上了贫穷却对生活无知无畏,对社会无欲无求,对虚伪的道德现实的蔑视得无法无天,对周边的人无情无义,一心只追求内心团团燃烧的火焰和源源不断的绘画激情。
天才和疯子之间,常常间隔一线,他们是性格的两个极端,之所以芸芸众生为世间常态,是因为大部分选择在中间状态摇摆,或拒绝或抵制触碰两端的极限。
大约自己也是这样一种人,我会先捡起身边的“六便士”,然而顺带眺望一下空中的“月亮”,这种兼顾了“鱼和熊掌”都想得到的常态也注定我们过着仅仅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注定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据说以现实中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而成。(当然,我的心里藏着一点点私心,偏爱梵高,一想起《至爱梵高》,我就感觉有些嘘吁感叹。)
有一首歌唱到:“不要注重眼前的苟且,还要注重远方的原野”。高晓松先生曾经谈过的“诗与远方”是不是来自于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灵感。
天才之前的斯特克里兰仿佛被魔鬼驱使,抛弃家庭,疏离朋友、可以说是走得毅然决然的冷酷无情,他在留给他太太的信中这样说到:“当你们到家的时候,晚饭已经为你和孩子们准备好了。我不会在家里迎接你们了。我已经下定决心跟你分开过了,我将在今天上午去巴黎。”没有解释,没有道歉,这种在现在思维中,忍无可忍的行为,作者却在后来的叙述中利用第三视角用一种对他的同情和对人性的悲悯去达到一种调和,让人在感叹之余去专注这位未来天才画家为释放内心那灼烧的神秘的魔鬼而经历的煎熬。那是一种被“神秘”吞噬的天赋,也是叹为惊人的艺术绽放之前的暴风雨,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演,只有斯特克里兰毁灭以前所有的国有的人性,打破固有的舒适,打破现实中所有的物的束缚,才能重新架构他内心深处惊为天人的艺术绽放,然后与自己重新达成和解。毁灭与重塑,解构与新生,我觉得也是毛姆先生阐述的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