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作者
卫蓝
知乎心理学达人,时间管理讲师。
他阅读了300本以上的心理学和自我管理类书籍,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
高认知的人更喜欢思考和反省自己,他们更喜欢有逻辑和详细的信息,而低认知的人更喜欢听有情绪的故事,更容易自己感动自己,鸡汤越是横飞,我们越是要潜心思考更深层次的信息。
版权声明
引用原文部分,用了引用排版。紫色字体是个人感悟,有对原文的总结与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原文可能有所出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原因:他的造词遣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是非常强的,有种娓娓道来,但是好有道理的感觉。说话的态度很谦和,但是内容却非常的尖锐。先抑后扬的风格特别明显。但是我很喜欢。感觉作者其他类型的文是可以接触的。一般在读了书籍的自序之后,你就会深深沉迷于作者的魅力,他有着鼓动人心的力量,即便说的是残酷的现实。
做笔记的时候注意以下内容:按照目录的死亡思维来。一章其实只有一个重点。其余的话都在总结这个重点。基本句式(重点句)xx也是如此。(游戏 滴滴这些日常生活商业举例要加粗,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还以另外的视角去解释了这个日常的现象)分泌神经递质 多巴胺,褪黑素(这些生物类型的句子要加粗,因为这是作者的闪光之处。他探究消极事物背后的根源,认为所有消极事物的出发点都是积极性的。我认为他比别人更深一步的思考到了这个层次让我特别佩服)。思路,现象-根源的思维模式非常可靠,将生活的不确定因素,不可控的情绪转变为可控的生物学上的原因。
在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类简史》中也有写道:“人类之所以能够实现数万甚至数百万人通力协作,而一些动物只能形成几十或者上百个单位的社群,是因为人类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够相信‘虚构信念’的物种。”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着想。
收益存在滞后性,学习有成就不是因为你吊儿郎当,而是时间的累积带来效果,改变不会立即发生。思维侧重“同时性”,造成了“短视偏向”-无法马上看到结果,我们就会产生可行性的怀疑。当付出的“效益滞后性”与思维惯性相背,人们就会倾向于放弃和怀疑。因此,很多人没能在正确的路上坚持到成果出现,也与优秀无缘。
所以,我们也不奇怪为什么有的人有十年工作经验但是却还没有成为专家,因为他们并没有积累十年的经验,而是同样的经验用了十年。当遭遇瓶颈时,他们又没有其他特长,于是只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层级中。
李小龙也说过,“我不怕会一万招的人,我只怕一招练一万次的人”。如果没有深度思考和训练,那么学到的东西也很容易只是“花拳绣腿”。
“知其然”才能灵活地克制拖延的本能。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根源。即使一个行为是负面的,我们在一开始可能也是抱着积极的动机。如果我们不能够看清楚这些根源,那么我们就无法用理性去约束我们的本能,最后只能成为本能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