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十三)甲骨的使用及意义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龟腹甲(也有少量背甲)和牛胛骨。龟主要为南方产物,殷墟第13次发掘所得一版大龟长一尺二寸,产自马来半岛。牛胛骨则主要为当地所产。卜用甲骨,用前都需经过整治。在殷墟科学发掘前,曾在小屯村北朱姓地(即后来之E区)发现一坑数百只腹背完整之龟壳,此即存储龟料的场所。削锯龟甲时,先将腹背锯开,去掉腹甲外沿,再将其内刮磨平整。背甲则从中间剖开,再锯去首尾两端,呈鞋底形,此即“改制背甲”。经削锯处理的龟甲都要去掉鳞片并将正反面打磨平整;整治肩胛骨时则先要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之臼角和削平骨脊,最后将正、反面打磨光滑。锯削后的甲骨还要在背面施以凿、钻,但也有少量牛胛骨在正面施钻凿。凿为长槽状或枣核状。凿旁挖一个圆窠,即为钻。龟甲以中间千里路为界,左甲钻在凿右,右甲反之;牛胛骨左胛骨钻在凿右,右胛骨亦反之。
占卜时,用燃炽的木枝烧炙甲骨背面凿、钻处,因甲骨厚薄不匀,正面即出现“卜”字形之裂纹。其中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此即据以判断吉凶的“卜兆”。卜时所灼数不一,少则呈一、二兆,多则可达百余兆。龟甲兆枝左右相对。牛胛骨则兆枝朝向臼角缺口,即右胛骨兆枝向右,左胛骨兆枝向左。占卜以后,将所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
文字一般先刻竖划,后刻横划。首先在卜兆上方刻记占卜序数,即一、二、三、四……,称为“兆序”,最多有卜至20次以上者。兆旁还记“兆辞”,如不玄、不玄冥、一告、二告、三告、小告等。或记“吉辞”,如吉、大吉、弘吉等。或记“用辞”,如□用、用、□毋用、□御等。吉辞、用辞以晚期甲骨为常见。最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甲骨文为卜辞(见彩图卜甲、卜骨、卜骨)。一条完整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项。如《殷虚文字丙编》第247片:甲申卜,□,贞妇好娩□。王占曰:其佳丁娩,□。其佳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佳女。此辞之“甲申卜,□”即叙辞,为贞卜日期及贞人名。“贞妇好娩□”,为所问之事,称“命辞”或“贞辞”。“王占曰:其佳丁娩,□。其佳庚娩,弘吉”,为商王亲自视兆占问以判断吉凶,称“占辞”。“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佳女”,为卜后31日,事情应验,记其结果而补刻,即“验辞”。
在殷墟卜辞中,形式如此完整者极少,一般常省去占辞或验辞,也有只保留命辞者。在早期甲骨中,有时将刻文以赤砂或墨填涂,也有少数甲骨上的文字不是刻写,而是用“毛笔”朱书而成。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甲首及甲尾部分,或近甲桥边缘部分,卜辞由外向内行。背甲与之相同。商人占卜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卜兆向左,卜辞右行。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牛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刻写,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往往有界划相隔。每一件事也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名为“相间刻辞”;有时甲骨正面的卜辞无处容纳,则转刻于背面,此即“正反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