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学狗逝去的青春:遗书坠简伤心史,沙海谁悲失路人(第六回)(4)
敦煌遗书写卷,尽管沉睡千年,但其千姿百态、绚丽变幻的墨迹,仍然耀耀生辉。虽也有工拙良莠之分,但论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可见先民之睿智,祖囯文化之博大精深。其写卷确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渊薮,敦煌书法突出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敦煌遗书写卷,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最主要就是具有民间性,表现在自然、质朴、自由率意,约定俗成,富有创造的乡土气息形成一种与宫庭大夫书法截然不同的形态中国的文化艺术,向来有雅与俗之分,如音乐有雅乐、俗乐。二者长期共存,兼容并蓄,构成整体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审美情趣,有自己的书写风貌。在改朝换代中,传递变异,形成自己的规律与体系,并且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2.体现了实用性。敦煌各种藏卷的书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缮写文字的初衷,并无书法艺术表现意识,纯为实用。因此,简便、易写、易识、整齐规范,是其主要目的和原则。但熟能生巧,久书成艺,其中就蕴藏着极为质朴的审美趋向,表现了特有的书法风格。写卷书法是实用先于审美的,出于实用,是为内容服务的。
3.反映了中国文字的流变。书法艺术在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佛教的传播有密切关系。从现有的资料看,大部分传世之碑、帖、摩崖、书法作品,其内容属于佛教范畴,而敦煌遗书写卷则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法艺术,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佛教文化亦深深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4.具有兼收并蓄的调和性。敦煌遗书写卷所展示的墨迹,体现了中国的书法艺术。这里兼收并蓄 将宫廷上层、名家的书法成就与遮民百姓的书法艺术实践融为一炉,创造出大量的书法杰作,调和共济,百花争艳。
5.敦煌书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书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应归结到美学的高度,用美学的理性去思考和认识各种书法现象——
第一,敦煌遗书写卷,有一种在士大夫阶层的迹中 ,即文人书法中看不到的气息一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尽管无声无息,却做然挺立在万花丛中。
第二,敦煌书法与敦煌壁画在审美情趣上有一种同步现象。现代人在欣赏古代敦煌壁画时,最令人喷啧称赞、激动不已的是北周以前的一些早期作品,人们喜欢其粗、执著、稚拙的画风。欣赏敦煌书法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最觉生动、有活力、有兴味的也是早期的写卷作品,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一些作品。
6.综上所述,具体体现在用笔上:其点画偏重于刀味,富有刀刻风格的侧锋和露锋;与之相应,结体以内为主,雄奇角出;在姿态上放逸生奇,天真烂漫;每个字既相对独立,个性鲜明,又相互依赖,浑然一体;布白的处理疏者疏、密者密,天头地脚上下参差,富有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胜迹游踪》杜松年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09月第1版
《敦煌书法》秦川编著,凤凰出版社,2010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