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百(5)
“没有具体形式。按照您的生活习惯就好,主要是对于您的观察。”我道。
“每次六小时。”他喃喃着重复道,“也就是60个小时是吧。”
认定为自问自答,我没有回应,偷偷记录。
“足够吗?”他微微皱眉,像是自问自答,又像是在询问。
“理论上是足够的。”我解释道,“公司还在考虑这么长的时间会不会引起您的反感。”
“今天算是第一次是吧。”他站起身,没等我回答,“那开始吧。我提一个个人要求,希望你能和我一起读诗。”
然后他随手拿起了一本诗集,又坐了回来。
公司给我的指令是尽可能地分析客户,了解客户。我认为,和他一起读诗有助于我了解他。当然,个人而言我也对于他问我的问题的答案很好奇。
于是我抽出一本书,也开始阅读起来。
捧着沉甸甸的书,双手轻抚它磨砂的封皮,心中涌出一种奇怪的感受。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与电子屏或芯片直接在脑海中的映射完全不同,现在的我更有了一种在获取,而不是已经获取的奇妙感觉。
信息的获取与分析,似乎在书中被放慢了,慢得甚至让人可以感觉到一股一股的数据流经过大脑加工构建成认知的过程。
我认识到这样的体验,确实可能有我目前还不能体会的价值。
其中是不是真的潜藏着问题的答案呢?
视线不自觉地移向客户,客户似是有所察觉,微微皱眉,我连忙低下头。
“第一,我希望读诗时你能专心。”他盯着书页,“第二,以后喊我名字就可以了。”
“对不起。”我点点头,”很抱歉打扰到你,法瑟(Fa-See)先生。”
他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在了书上,没有任何反应。
我继续阅读着,试图在这些过度简单易懂却又令人无比费解的文字间找到线索。
……
“已经是第3次了。”法瑟先生放下书,“对我的考察怎么样了。”
“正在进行中。”我放下第332本诗集,又拿起一本,“希望法瑟先生你耐心等待。”
“顺便问一句,”法瑟先生将书拿起,“你读了不少诗了,有什么感觉吗?”
“这些文字看似很简单,但是又让人难以理解。”我说到。
“哪方面难以理解?”他继续问道。
“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这些诗里还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我说到,“明明本身承载的信息就是残缺的,却还能藏下其它,甚至超出本身承载能力的信息,这不合逻辑。”
“你准备怎么办?”法瑟先生微微挑眉。
“这种特性与密码相似,古人也留下了名为‘意象’的记载。我怀疑所谓‘意象’,就是古人留下的密码表,用于理解。”我道,“我希望能够通过分析这份密码表来破译诗歌。”
“你是这么看的是吗?”法瑟先生表情略显僵硬,“这很……合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