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奇葩事:把太监当爹敬的皇帝(中集2)
青宫就是太子寝宫,宣宗霸占着三千佳丽,无数宫娥,但粉黛环绕之下,子息却出奇的少,真的是广种薄收,他毕生也就只有两个儿子。而册封太子的宣德三年二月,他膝下更是只有朱祁镇这么一个襁褓里的男嗣,真可谓是千顷地一根苗啊。
丢了司礼监的差事,对王振无异于晴天霹雳,回首过往,皇帝的青眼犹在,怎么转瞬之间就已是沧海桑田?看来伴君如伴虎,真的是所言不虚。天心难测,天心难测啊……
其实,此时失魂落魄的王振,并不明白宣宗的一番苦心。本质上,这次调职,不是不赏识他,恰恰就是因为皇帝发现了他在一众宦官里鹤立鸡群的特殊才干,这才希望把这个难得的知识型宦官,放在太子的身边,对未来大明江山的继承人,进行启蒙教育,日常督导,和宫廷礼仪方面的传授。写到这里,很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发出疑问,为什么皇帝非得让一个太监去做太子的老师,京城里那么多文人雅士,迁客骚人,区区一个王振算老几,他能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吗?
要解决这个疑问,就一定要让大家充分了解明清两代的皇家教育制度的细节。明太祖朱元璋虽出身草莽,但称制之后,异常重视对儿孙的文化教育,李善长,宋濂等人,都曾被指派为诸位皇子的师傅,谈古论今,讲经说法。后来永乐年间,皇室也为太子,太孙,选取了十余位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的文臣,充当东宫讲官、太子宾客、日讲官、正字官等职务,讲授治国之道、祖宗家法和儒家经典。这些,大致就是太子继位登基之前,以出阁讲书的名义,所必须接受的初级教育。而一旦登位,成为皇帝,也绝不意味着教育工作的终止,这个阶段,为了培养锤炼治国的素养,皇帝还必须接受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也就是明清两代以明文规定的经筵制度。
经筵又称经筵大典,每年二月至五月,七月至十月,逢二日,在文华殿举行。文华殿位于奉先门东面,经筵进讲,在文华殿前殿,日讲,在文华殿后殿。每逢进讲的日子,各种知经筵的勋臣,阁臣,讲官,九卿,鸿胪,锦衣卫官员等各色人等,都要按严格的礼仪流程,在殿内排班,历经一套复杂的繁文缛节和特定仪式之后,讲官开始授课,一般的课时,从上午九点到十二点,午膳过后,下午继续。这种经筵学习的内容,通通取自于四书五经的经义讲章,其艰涩而枯燥的讲解,跨越明清四百年,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皇帝能以苦为乐,大多数人往往一暴十寒,不了了之。
宣宗曾亲身经受过这种教育模式的苦头多年,他自然明白,以幼子朱祁镇这个年龄,肯定提不起出阁读书的兴趣,与其牛不喝水强按头,倒不如把教育专家王振放在他身边,自然而然,因势利导的一点点诱发他幼小心灵里学习的热情,慢工出细活。
青宫的再就业手续办好,安顿停当,王振也渐渐领悟了这次调职的重要意义,看着眼前稚气未脱的朱祁镇,王振恍然大悟,原来他并不是被打入另册,而是跑步提拔,直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如今司礼监里那些颐指气使的大太监们,比如刘宁,比如金英,哪一个不是宣宗皇帝做太孙、太子时代潜邸里的旧人?现在,他只要把眼前这个孩子紧紧抓住,日后,等太子一上位,我还眼红什么司礼监代笔?我要直接拿下司礼监的大印,尝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赫赫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