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奇葩事:把太监当爹敬的皇帝(下集)
37岁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为了筹备典礼,一连辛苦的折腾了七八天,繁复的祭祀活动,让他觉得身心疲惫,或许是突发急病,或许是沉疴在身,终于,他由于病体不支,倒了下去。病情反复,拖到了第二年正月,渐渐的,他的身体越来越坏,勉强支撑到宣德十年的正月初三,正值壮年的宣德皇帝就出人意料的在乾清宫里撒手人寰了。
宣德皇帝一死,紫禁城里最具权威的人,就成了他的母亲,太后张氏。张太后不是个普通的女人,她是仁宗朱高炽的元后发妻,仁宗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性格儒雅,深沉大度。但身体非常肥胖,连走路都需要太监搀扶,故而得不到父亲的喜爱。而永乐皇帝对他的两个弟弟,骁勇的汉王,和英武的赵王,在父子之情上,都远胜于他。可以说,仁宗最终得以保全储位,完全是得益于妻子张氏和长子朱瞻基的力量。因而,张太后绝对是明代初年皇家一位份量十足、影响惊人的幕后实力派。
皇帝驾崩于初三一早,可深宫大内却一直拖到初七,都还没有发出任何给大行皇帝发丧,同时拥戴太子继位的明诏。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登基,这是攸关国运的头等大事,皇太后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反常的一语不发,没有任何明确表态,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内心深处,她并不承认青宫里年仅七岁的幼童太子,认为他担不起大明的九五之任,心里已经另有所属了?一时间,人心浮动,朝野上下更是流言四起,议论纷纷。
此时的王振,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一心巴望着太子上位,能趁机鸡犬升天。如今,总算是上天垂怜,只等乾清宫里大行皇帝的棺椁一发送,他多年的夙愿,或许就要达成了。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到底是为什么?是哪里出了差错?为什么四五天都过去了,坤宁宫里的老太后就是不发话?她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后宫里还有另一个人,心里比王振还急。这个人就是孙皇后,太子名义上的生母。孙皇后不是宣宗的元后,宣宗的元后,是他做皇太孙时,永乐皇帝为他指婚的胡氏。胡氏性格娴静,但据说身体不好,也始终没有男嗣,宣宗对她很冷落。孙氏当时也没儿子,但胜在美色妖娆,宣宗非常喜欢她。为固宠起见,孙氏偷偷保养了宫女的孩子,偷梁换柱,冒充自己的儿子。宣宗大婚八年,始得爱子,高兴的不得了,大喜之下,不惜废后,废了胡氏,册封孙氏。当年的废后风波,让张太后很有意见,在她的坚持下,胡氏并没有按惯例被打入冷宫,而是获封“静慈仙师”的封号,迁居到了长安宫居住,供给用度都和皇后无异,就连每次内宫饮宴,张太后都坚持要胡氏位居皇后孙氏之上,这种公开的针对,每每让孙皇后如芒刺在背,却也无可奈何。一想到这些,她就不由得担心,太后这时会不会趁机报复,如果她的儿子,在太后作梗之下,不能顺利继位,她们母子的命运,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