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伪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传承中一直存在一种很有意思的“托伪”现象,即文章作者想借助名人传播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就将自己的作品假托名人作品。当然,也有人是为了避祸,不惹麻烦,毕竟有些个朝代的文字狱也是挺吓人的。
托伪的特点之一是,谁的名气大就托谁。论名气谁也大不过黄帝,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黄帝内经》,是后人假托与黄帝问答撰写的重要医学典籍。姜太公的名气也不小,连诸神都归他分封,因而兵书《六韬》就写上了他的大名。当然,此书是否托伪,尚存争议。庄子是一代大家,名扬四海,就有人把《盗跖》一文偷塞进他的书中,好在文章质量不差,又符合庄子的基本观点,所以尽管多数专家都认定是托伪之作,这篇东西至今还留在庄子的书中。
托伪的特点之二是,谁更时髦、更红火就托谁。汪国真走红时,许多真真假假的鸡汤诗歌以他的名字行世,汪国真曾无奈地说,社会上流行的汪诗至少三分之一不是他的作品。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热炒时,满世界都是他的情诗,其实他流传下来的诗作不过六十来首,而在市面上见到的六百首都不止。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他的名字出版的小说一夜之间就有几十部之多,还有《莫言鸡汤》、《莫言随笔》、《莫言美文》等,让人真假难辨,莫言自己也没有精力时间去打伪。
托伪的特点之三是,托伪的东西,大都有以假乱真水平。平心而论,那些托伪之作,一般都质量不错,并不比那些名人差,有个别还是上乘之作,超过被托的名人。可就是因为原作者人微言轻,没有地位,得不到重视,作品无法传播,为了让自己的东西问世并引起关注,不得不出此下策。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整出来的东西,却要无偿送在别人名下,好比辛苦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娃要白白送人,其中痛楚,也可想而知。
以今日观点,托伪者还真是有点“高风亮节”的。人家不求名、不图利,或仅混点“加印费”,自己千辛万苦写出的东西,却要署别人的名字,给他戴一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帽子或许有些大,说其助人为乐恐不算夸张。占便宜的是那些被托的名人,一字不写尽得风流——当然这非名人本意。真正的作者却名利全失,毫无收获,最大的安慰就是自己的东西因托名人而被承认、被重视,流传开来。
岳飞的《满江红》,正气凛然,威武庄严,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但也有学者考证说是托伪之作,证据是《满江红》不见于宋人记 载。岳飞之孙岳珂编集《金陀萃编》及《经进家集》,遍录岳飞之诗文奏章,此词并未收入。此词最早见于明人著作,所以被疑为明人伪作。不过,珠翠赠美人,宝剑配英雄,国人早已习惯了盖世英雄岳飞与豪放之作《满江红》的珠联璧合。试想,如果岳武穆少了“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就如同霍去病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谭嗣同没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那该多煞风景。如果说这是托伪,那也是史上最成功、最得人心的托伪。
书画界托伪的事也不少,王羲之的字,顾恺之的画,历朝都有伪作。特别戏剧性的是,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伪作与真品都到了乾隆之手,他却将伪作《子明卷》定为真品,反将真品《无用师卷》定为赝品,直到百年后才最终定出真假。好在,因为当时难辨真伪,真伪二卷都保藏很好,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幅名画的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