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读论语】八佾第三(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孔夫子实际是一个很会讲笑话的人。
季孙氏区区一介鲁国大夫,却跑去泰山之上,假借郊猎之名,作礼而祭,孔子知道了这事儿,就跟冉有讲了:你就不能劝劝你家主公吗?这不是给鲁国丢人吗?冉有很是尴尬,说:不能,这事儿我管不了他。孔子叹了口气,翻了个白眼,嘲道:哎呀!季氏可能还以为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强呢?
这一段大家可能get不到笑点,听我慢慢道来。
泰山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更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祭拜的。《史记·封禅书》中:“《周官》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尚书·舜典》中也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从远古时代开始,泰山就已经是拥有天子独特印记的地方了,祭祀泰山与八佾一样,属于天子独特的职权所在,退一步讲,即使是普通的山,诸侯们也有职责与权力在自己各家的山川上祭祀,古代的人对于山川都有一种敬畏感,认为山川河海有神明居住,由此演变而出我国古代岳镇渎海祭祀的传统来,而泰山,则确确实实的是我国名山大川祭祀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国对于神明的定义是崇高的,只有品德高尚在世间有功绩的人,才能死后获封神明之位,一个早有违礼之心的大夫,来到泰山能干什么呢?官面上说的是“旅”,但实际自然是偷偷摸摸的祭祀,这难道正直的人会接受他吗?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如同山中老虎不在,猴子跑到虎穴中自鸣得意的称王,不在其位,却谋其政,这却与一些邪教头目自称神、真主的闹剧性质无二。冉有已经为季氏被孔夫子骂过好几次了,什么“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富于周公……”辅佐对于一个有野心有手腕的季氏,冉有又能做什么呢?即使不对,以冉有的性格(又不是子路),那也不可能去死谏,只能是这样愧疚的说:“不能”了吧。
而文中提到的林放,正是上一段里的问礼之本的林放,孔子在此处提到他,也隐含了一个讽喻,林放知礼,懂礼之本,那么,泰山之神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礼乐之本吗?
读论语时,常常感到背后有孔夫子嘲弄的目光,他并不十分严肃,他喜欢用比喻,也喜欢用隐语,因为是可笑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一本正经,当然,遇大事时,夫子向来当断则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属于夫子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儒家几千年本身的一种魅力。
在孔子眼中,季氏的行为,可能就像是我朝过去那些迷信神佛的老人,香火不断,祈求升官发财,果然,过了几千年,人类的某些特点还是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