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突变(上)
“即便是在战后时期的那些‘奇迹’科技之中,作为人类执政体最重要的支柱之一的跨星系即时通信也可以算进最后完成的几项里,直到第一波殖民潮在三大本土星球上都已经住了下来之后才进入正式开发。由于这项科技的发展过程远远称不上稳扎稳打,所仰赖的基础也全都是未知物理,因此在执政体殖民计划的最初设计中,星际通讯完全需要依靠相对缓慢的超光速飞船所携带的存储设备。随着IIC中继系统的实用化,殖民计划很快就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大大扩张的第二波殖民计划也提上了日程。简化的通讯让高度紧密的殖民地经济圈成为了可能,单一货币区甚至可以横跨数个星系。不过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更加强化的中央集权和文化统一。”
“在那个时间点上,第二波殖民潮的早期阶段已经开始,而第一波本土星球上的政治和文化也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执政体对此咬牙切齿,但毕竟他们也是早有预见,勉强容忍了这一状况。虽然这个结果很难轻易逆转,但执政体还是决定亡羊补牢,保证在此后新建的殖民地上都能施加更为直接的影响力。虽然殖民星球依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治权,但执政体发现自己的控制力已经大大提高,进而借此推行了它的某些法律原则——以及更重要的核心理念。此外,执政体对人类经济的整体管理能力也大大增加,让他们死死地盯住了殖民地的资本经济,用地球巨大的生产力当作大棒,随时操控着金钱的流向。但他们也颇为注意限度:尽管地球的生产能力足以独立撑起所有殖民地的需求总和,但这样做会让地球的计划经济扩张到整个人类空间,从而大大降低综合意义上的运作效率。
因此,地球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而地球的盈余产能则被精心分流到了殖民地的工业扩张上。”
“而制约中央控制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民用VR的严格规制导致了远程通讯的沉浸感无法达到面对面通话的程度,因而限制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融合。其次,IIC中继系统尽管不受通讯延迟的影响,但在带宽和路由方面的限制却颇为不小——因为每一座装置的造价和维持费都相当庞大。大部分殖民星球都只建了一座,而没有得到执政体支持的那些甚至连一座也没有。政府委员和军官们拥有最高的优先权,可以享受到低延迟的流畅通讯。但对其他人来说IIC的时间片就成了珍惜资源。相应地,把带宽提高到足以彻底掌控殖民政府所需要的代价也就太过庞大了。最后,执政体也并不认为过度的同质化是一件好事。这和他们阻止地球上唯一文化的形成是出于同一个理由:他们认为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也会造成负面影响,而更加多元的社会则可以让人类在灾难面前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
”
“在章鱼们的出现证实了瞬时星际旅行的可能性之后,IIC中转系统基本原理方面的深入研究也一下子成了热点。人们认为,这或许可以解开外星人悖论引擎背后的真正谜团。”
——摘自信息百科条目“IIC,对殖民活动的影响”,中等详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