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二)(4)

2023-03-08心理 来源:百合文库
    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
    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波普尔一直在探寻,为何一些科学理论似乎导致知识的进步,而其他一些则导致智力停滞(Hacohen, 2000)。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发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例如,从一个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弯曲),恰恰是因为它是这样建构预测的:许多事件或现象一旦被证实与之相矛盾,就可以证伪该理论。
    波普尔指出,一些使知识停滞的理论却并非如此,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例子。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作事前的预测。简而言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波普尔认为,也正是这个属性使得它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它不作具体的预测。精神分析理论的拥护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用他们的理论解释人类所有已知的活动——从个人的怪癖行为到广泛的社会现象,但他们在使这个理论成功地成为事后解释的丰厚资源时,也剥夺了其所有的科学实用性。如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激发文学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比在当代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日益下滑,部分原因就是未能满足可证伪性标准(Wade & Tavris, 2008)。
    这种不可证伪理论的存在会导致实际的危害。例如,对于孤独症(部分基因紊乱所致的疾病)成因的解释就曾被精神分析的解释带入了死胡同。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海姆(Bruno Bettelheim)让“冰柜母亲”这个如今已被证伪的概念在当时广为流传,认为“造成婴儿时期孤独症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存在”(Offit, 2008, p.3)。像这样的观念不仅有破坏作用,还阻碍了孤独症的研究。
    作为另一个例子,回想一下抽动性秽语症的历史。这是一种以身体抽搐和痉挛为特征的紊乱,并伴有言语症状,如嘟囔、吠叫、模仿言语(无意识地重复他人的话)和秽语(强迫性重复淫秽词语)。抽动性秽语症是一种器质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并已经成功地被药物治疗所攻克(Scahill et al., 2006;Simth, Polloway, Patton, & Dowdy, 2008)。纵观历史,抽动性秽语症患者一直遭受着迫害,早期被宗教统治者视为妖魔,近代又被认为是鬼怪附体,要被强制驱魔(Hines, 2003)。更重要的是,在1921至1955年之间,对这种病的解释及疗法一直被精神分析学派的概念体系所把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此病成因及治疗的理解(见Kushner, 19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