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二)(3)
敲门节奏理论
下面假设的例子展示了可证伪性标准是如何起作用的。一个学生在敲我的门。跟我同一办公室的同事有一套“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节奏敲门”的理论。在我开门之前,我的同事预言门后是一位女性。我打开门,这个学生确实是女性。事后我告诉同事,他的表现令我惊叹,但这种惊叹程度非常有限,因为即使没有他所谓的“敲门节奏理论”,他也有50%的正确几率——实际上这一概率要更高一些,因为在大多数校园里,女性都比男性多。他说他的预测能高于随机水平。另一个人来敲门,我的同事预测说,这是个男性,而且不到22岁。我打开门,果然是个男生,而且我知道他刚从中学毕业。我承认我有点被震撼了,因为我所在的大学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大于22岁的。当然,我仍然坚持说,校园里年轻的男性相当普遍。见我如此难以被说服,我的同事提出做最后一次测试。
在下一个人敲门之后,我的同事预测:女性,30岁,5英尺①2英寸②高,左手拿书和挎包,用右手敲的门。打开门后,事实完全证明了预测,对此我的反应截然不同了。我不得不说,如果我的同事不是使用诡计事先安排这些人出现在我门口的话,我现在的确非常震惊。
①译者注:1英尺≈0.305米。
②译者注:1英寸=2.54厘米。
为什么我的反应会不同呢?为什么我同事的三次预言会让我产生三种不同的从“那又怎么样”到“太不可思议了”的反应?答案与预测的具体性和精确性有关。越精确的预测在被证实的时候会给我们越大的触动。要注意,不管怎样,精确性的变化和可证伪性直接关联。预测越具体和精确,有可能证伪它的观测现象就越多。例如,有很多不是30岁和5英尺2英寸高的女性。请注意这里暗含的信息:从我截然不同的反应可以看出,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预测出来的理论最容易令我折服。
好的理论作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坏的理论不会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它们作出的预测是如此笼统,以至于总会被证明是正确的(例如,下一个来敲我门的人会是100岁以下),或者,这些预测会采用一种能免于被证伪的措辞方式(如本杰明·拉什的例子)。事实上,当一种理论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科学了。事实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正是由于试图界定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分标准,才会如此强调证伪原则的重要性。这里的讨论和第1章中我们有关弗洛伊德的讨论,甚至与心理学之间都有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