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后Propaganda时代的战争物语(3)

2023-03-05先发后审开关 来源:百合文库
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主角是否会杀人,都是世界观塑造及角色设定上极为重要的分水岭。
(观众通常不会毫无抗拒的将自我意识投影到满脸溅血的杀人者上,多数人宁愿选择警察叔叔,或是百合小妹)
当然,在战争题材中,从事杀戮行为的主角绝不算少。但通过远距离兵器、机械兵器进行情感阻隔,弱化行为意识;通过道德包袱和情感纠葛诠释角色知性、维持角色平衡;甚至通过演出手法、卡通处理淡化场景冲击力。种种在剧情需求中对主人公角色性进行保护的电影手法,《GATE》基本是一样都没有采用。
毫无前置,突如其来的角色揭示——这场搏杀戏,就是做给观众看的。
通过将伊丹在战场上的冷漠精悍的一面呈献给观众,赋予其战争行为的符号象征,在角色形状和世界观上制造认知失调,从而将观众的代入意识间离开来。
(作方贴心的在这一镜中提供了警察叔叔的旁观者视角,以帮助观众完成从“代入”转化为“旁观”的心理间离过程。)
在主观层面,情感层面,欲望层面上,观众的情感移入建立在主角伊丹之上,我们分享他性格上的缺陷——懒惰、粗神经、宅趣味……而在客观层面,理性层面,惧憎情面,乃至潜意识层面,观众又无可避免的察觉到,在战争的洪荒中,自己并非如伊丹及自卫队一般,站在居高临下的执行者的立场,而是同银座的民众,乃至装备落后的特地军一样,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一方。
而这种悲剧性的次级自我辨识,随着异世界人物形象的逐渐丰满,变得愈发鲜明起来。
(你眼中的战争,是集团主义的喜剧?亦或是,个人主义的悲剧?)
古人云,当你不知道戏剧矛盾的双方谁才是真正的正义时,把视角放在弱者一方。利用观众的善意驱动故事的动能与合理性。这种视角处理,便是我们所说的,同情视角(Sympathetic P.O.V.)。
《GATE》塑造双重辨识的第二个关键,便在于通过同情视角的使用,突出战争行为中的被害者立场,进一步强化这一自我辨识在观众心中的意象。
(第二话,杜兰视角。)
第二话A part,本该是承接第一话末尾高位收盘的,自卫队进军特地的重要内容,却突然转变成了北蕃王国杜兰殿下的视角。
借由受害人视点描写自卫队在战场上单方面屠杀的场景,将整个故事的立意进行了180度的反转,由单纯的善恶两极化,上升至中立混沌的道德困境——帝国国王是战争的始作俑者,其人民及附属却无端沦为最大的被害者;自卫队是迫于防卫,不得不动的有名之师,却又无可避免的背负上大规模杀伤行为加害者的包袱。这一反转,不止为观众提供了评判性思维的空间,同时也积极动摇着第一话中种下的,建立于自卫队视角的预设立场和自我辨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