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后Propaganda时代的战争物语(2)

2023-03-05先发后审开关 来源:百合文库
双重辨识戏剧结构,最早发源于《助六由縁江戸桜》为代表的,江户时期的一系列歌舞伎作品。这一时期的剧本,多以武士阶级为主要人物进行故事架构,农民阶级的角色则常用于小丑人物,用以衬托主要角色的光环与品性。
但对于当时主要观众的农民阶级来说,他们一方面将自我意识投影于武士角色的跌宕起伏之中,另一方面又无可避免的意识到,真实的自己,其实是受制于阶级体制,无处翻身的小丑角色,从而对对照人物产生共情。
这种两面性的故事视角,赋予了同一个故事完全相反的两种视角,喜剧依于悲剧,悲剧附于喜剧,这种纠葛氏的架构,也延续成为了剧场艺术中常见的黑色幽默手法,在战后反思浪潮的系列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而《GATE》,将这种戏剧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放大,使之贯穿整个剧集基调铺设的前半部。
《GATE》的双重辨识,主要来源于两种手法:
一是,平衡人物塑造上的代入感与间离感,抑制观众对主人公的情感认同;
二是,对同情视角(Sympathetic P.O.V.)的高度依赖,诱发观众对对立角色群的共情。
先说前者。
代入感,或者说 “如何增强代入感”,一直是近年来动画业,至整个ACG产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00年代以来,在角色投影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三个主流分支:空想系(Escapist,俗称龙傲天)、白板系(Vanilla,俗称无脸男主)、庸才系(Expectation Lowerer,俗称屌丝)。
《GATE》,在开场伊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三种。
庸才系。通过展现主角的缺陷及不成熟,一方面为后期的角色发展打下巨大空间,另一方面让观众产生“他上他都行,我上我也行”的错觉,产生心理愉悦;并通过主角与观众间共同的“不完美”,解消认知失调,维持情感联系,提供投影空间。
在主观层面,情感层面,欲望层面上,观众的情感移入建立在主角伊丹之上,我们分享他性格上的缺陷——懒惰、粗神经、宅趣味,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自我投影,再藉由他在故事中的成长及活跃完成观众的精神需求与欲望宣泄——本来应该是这样一个套路。
但随着剧情展开,观众很快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作方花了第一话A part的一半时间来展现伊丹的白痴,然而这只是个骗局。)
开场时积极塑造的一系列代入感,随着突如其来的,伊丹斩杀异世界的士兵的场景,在一瞬间被间离开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