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全网的解读——鲁迅的《社戏》你知道吧?(10)
所以啊,鲁迅先生早就告诉我们,外人呐他靠不住,要敢于拿来。最后,“我实在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因为最符合拿来主义。“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因为那夜真的让我觉得少年可期。
总结一下:本文确实用前后两个部分的对比来展现截然不同的“我”的体悟。但并不是用前后两种中国戏来作比,因为戏台上并没有两种戏。而是用“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拿来主义的好戏深刻地表达出作者自己成年后经历失望而又因回忆重拾期待的心路过程。
最后说一点,我估计很多人还没看完就已经在想你算老几啊,就在这儿毁经典,我只能说没错我仅仅是个普通读者。这篇解读并不专业,里面也当然有很多错误等待指正。但我还是认为如果只是轻松地说回忆,那不少人都可以写出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水准。只不过这样的惬意放在那样的时代,未免太自私。而先生绝非这样的文人。我想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作为顶级的文人作家,文学艺术研究者,他在国家危难面前丝毫不为自己,丝毫不懈怠,敢于忍辱负重,敢于战斗不息。这种贯彻了一生的担当,才是他做人和写文章的哲学。我也是希望能引起一点讨论和深入了解,而不只是去记他的简历,背他的课文,将他高高地挂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