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见过的迷茫鲁迅——《惜别》读后
《惜别》写于1945年,这一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本文的作家太宰治正是日本无赖派(即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日本战后 一代人的精神萎靡)的代表。但《惜别》是“受内阁情报局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仔细搜集资料完成的;也是他听说鲁迅爱读自己小说之后,“像个少年般全身心投入这部小说的创作中。”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书中描写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和你想像的一不一样吧。
太宰治from《文豪野犬》#我如何与你结识,两个各自烦恼的年轻人#
本文中的“我”苦于乡下人的身份,正趁假期乘船前往松岛游览,却在船上遇见了同为仙台医专的鲁迅先生,因为鲁迅先生不是日本大城市人,从未嘲笑过“我”的口音,所以我很喜欢他。而鲁迅先生因为“我”和弟弟很像,所以对我从很早就开始注意了,而且发现了我经常逃课。
松岛美景之后两个人聊到战国时代的俳句师松尾芭蕉将松岛比作西湖,鲁迅先生感慨“真正的爱国者是敢于说自己的国家不好的。”由此,你是不是又看到了熟悉的鲁迅;不是哦,现在的鲁迅先生还执着于学医救国,“想成为中国的杉田玄白”。
兰学书籍#兰学之于日本,是否如我之于你#
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大作用。
常见的鲁迅先生画像#深沉的思想感染周围的人#
“订正笔记这件事之后也一直由藤野先生默默进行着。”就是那个鲁迅先生每次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会去仰望的严厉而又坦率的面庞。小说中,“我”,藤野先生还有鲁迅先生相互都非常关心,也是受到鲁迅先生影响,“我”才没有放弃学业,从而坚持读完了医专。
右一的鲁迅先生你能认出来吗#但痛苦的思考者永陷斗争中#
“可是当我终于确定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之后,环顾周遭,我看到的却是帽子上高高耸起的富士山,是车厢里上演的过度礼让的闹剧,是制造肥皂,是好像打架一样的跳舞练习。”后面的描述都是对于清朝的留学生,因为深沉的思想,热切的救国愿望,所以他从身边留日的中国人上收获的更多的是失望与困惑,也慢慢地成为了离群之鸟。
真正的富士山还是非常好看的#忠诚,应该是不适合传统文化的#
书中还提到鲁迅先生对于“竹林七贤”的看法:认为他们才是最了解礼的人,但是礼被当权者滥用,自己无能为力,所以自暴自弃躲到竹林之中。书中也提到了“二十四孝”,如果盲目继承,就只是愚忠,是对发展绝对不利的。
纠结常伴痛苦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成为鲁迅先生#
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中,矢岛的信让鲁迅先生幡然醒悟,作为落后国,中国人是劣等人民,所以不可能取得好成绩。这才让鲁迅先生意识到即便是待在仙台修完医专成为医生归国,也不能达到“对本国国民”的教化;鲁迅先生对于人生抉择的改变都由一连串的思考与纠结中来,而不仅仅是“幻灯片事件”,不如说更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