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 | “故事社会”与后现代的散布——从网络文艺的新叙事形态说起(11)
…有效避免了‘真正的’(广泛的和持久的)共同体的凝缩”。他们分散而非凝聚了未被开发利用的社会性推动力量,因而为离群索居的持久存在作出贡献,并孤注一掷而又徒劳无功地在少得可怜的和谐一致的集体任务中寻求补偿。最终,社群狂欢战胜了同理心与政治理想,成为“二次元民族主义”的最后基础,在盛大的网络行动背后,真正的政治与社会议题失去了讨论空间,“爱国”变成了“我”与“阿中”的私人关系,被爱的与其说是祖国与人民,不如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媒介形象。
(齐格蒙特·鲍曼和《流动的现代性》,图片源自Yandex)
从宏大叙事到故事社会:
叙事、现实与行动
“今天,全部系统都跌入不确定性,任何现实都被代码和仿真的超级现实吸收了……目的性消失了,我们将由各种模式生成。”鲍德里亚对于“真实”与“拟像”的这种讨论显然对东浩纪的御宅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鲍德里亚被频繁引用的诸概念中,“拟像”确实是对“数据库消费”或“格叙事”之本质的最有力注解。由宏大叙事所定义的“真实”正变得模糊和不稳定,代之而起的是“超真实”的“拟像”,是各种可以自我生产,同时又反向生成现实的“模式”。产生于文艺创作领域的萌要素经由饭圈进入现实,成为我们解析世间万物的一种模式,而饭圈逻辑及其扩散则成为生成话语、(临时性)立场与行动的一种模式。在拟像的世界,一切都变成了数字,或者说符号系统的问题,变成了无穷无尽的0与1,变成了无限自我增殖的二项对立。尽管人类自有文明以来便一直生活在符号的世界而非实体的世界之中,但“拟像”世界意味着符号与实体之间的指涉关系彻底紊乱,符号层面的真实因而成为本源性真实。
“饭圈逻辑”反向生成的现实,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拟像”的现实。
从文艺创作中“格叙事”开始,经由饭圈文化的基本构造及饭圈逻辑的扩散,我们抵达了对当代网络社会的一个普遍结构的观照,亦即“格叙事”在网络社交与网络社会层面的大规模复制。一切正在发生之物都被放进有限的故事框架里加工、转换、整理,成为可被理解的“现实”。当人们用“相爱相杀”的套路来理解国际政治双边关系,这些数据库消费模式下的故事也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立场、言论乃至行动,网络空间中的“真实”便成为由“格叙事”主宰、定义的东西,“故事社会”便如此诞生。而在所有的故事框架中,最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如幽灵般被召回的隐秘的共同体激情在创造敌人与自我捍卫的行动中提供着虚幻的安全感。
但如果我们将一切归咎于数据库消费,归咎于“格叙事”或“饭圈文化”,那无疑是因果倒置的。这些终究都只是代偿性方案,是面对困境的应激措施。从宏观上看,这种困境指向全球性的后现代状况、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的自我暴露、宏大叙事的崩溃。在全球化的经济进程中技术发展与财富积累曾一度成为进步信念的最后倚仗,但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之下,这一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过程的固有弊病日益显现,经济活动再度趋于内卷化。凡此种种无疑凸显出这一倚仗本身的脆弱性,对于不知我们将会被带往何处的不安超越了任何乌托邦设想所能带来的慰藉;从微观上看,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彻底去政治化的时期,当代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作为每一个小家庭的绝对中心成长起来,却在走向社会时恰逢经济发展放缓、一些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而他们既不可能具备相应的政治素养,也没有足够的公共政治空间,使他们能将个体境遇落差所带来的失落感和无力感迅速转化为寻求社会共识的正向公共讨论。
(齐格蒙特·鲍曼和《流动的现代性》,图片源自Yandex)
从宏大叙事到故事社会:
叙事、现实与行动
“今天,全部系统都跌入不确定性,任何现实都被代码和仿真的超级现实吸收了……目的性消失了,我们将由各种模式生成。”鲍德里亚对于“真实”与“拟像”的这种讨论显然对东浩纪的御宅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鲍德里亚被频繁引用的诸概念中,“拟像”确实是对“数据库消费”或“格叙事”之本质的最有力注解。由宏大叙事所定义的“真实”正变得模糊和不稳定,代之而起的是“超真实”的“拟像”,是各种可以自我生产,同时又反向生成现实的“模式”。产生于文艺创作领域的萌要素经由饭圈进入现实,成为我们解析世间万物的一种模式,而饭圈逻辑及其扩散则成为生成话语、(临时性)立场与行动的一种模式。在拟像的世界,一切都变成了数字,或者说符号系统的问题,变成了无穷无尽的0与1,变成了无限自我增殖的二项对立。尽管人类自有文明以来便一直生活在符号的世界而非实体的世界之中,但“拟像”世界意味着符号与实体之间的指涉关系彻底紊乱,符号层面的真实因而成为本源性真实。
“饭圈逻辑”反向生成的现实,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拟像”的现实。
从文艺创作中“格叙事”开始,经由饭圈文化的基本构造及饭圈逻辑的扩散,我们抵达了对当代网络社会的一个普遍结构的观照,亦即“格叙事”在网络社交与网络社会层面的大规模复制。一切正在发生之物都被放进有限的故事框架里加工、转换、整理,成为可被理解的“现实”。当人们用“相爱相杀”的套路来理解国际政治双边关系,这些数据库消费模式下的故事也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立场、言论乃至行动,网络空间中的“真实”便成为由“格叙事”主宰、定义的东西,“故事社会”便如此诞生。而在所有的故事框架中,最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如幽灵般被召回的隐秘的共同体激情在创造敌人与自我捍卫的行动中提供着虚幻的安全感。
但如果我们将一切归咎于数据库消费,归咎于“格叙事”或“饭圈文化”,那无疑是因果倒置的。这些终究都只是代偿性方案,是面对困境的应激措施。从宏观上看,这种困境指向全球性的后现代状况、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的自我暴露、宏大叙事的崩溃。在全球化的经济进程中技术发展与财富积累曾一度成为进步信念的最后倚仗,但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之下,这一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过程的固有弊病日益显现,经济活动再度趋于内卷化。凡此种种无疑凸显出这一倚仗本身的脆弱性,对于不知我们将会被带往何处的不安超越了任何乌托邦设想所能带来的慰藉;从微观上看,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彻底去政治化的时期,当代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作为每一个小家庭的绝对中心成长起来,却在走向社会时恰逢经济发展放缓、一些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而他们既不可能具备相应的政治素养,也没有足够的公共政治空间,使他们能将个体境遇落差所带来的失落感和无力感迅速转化为寻求社会共识的正向公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