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死》,当京极夏彦不写妖怪(2)
不如去死 / (日)京极夏彦著; 朱胤帅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1(封面)渡来健也的每一场对话,都以相同的期望开端,希望通过对方了解亚佐美是个怎样的人,而这个简单的期许却始终没能获得任何答案——在每一场对话的最后健也又以“合理”又不可理喻的姿态向每一个交谈对象发出同样的建议:不如去死。
那个什么也不动的尼特族居然叫“我”去死,开什么玩笑,凭什么,我只是被不幸围绕罢了,亚佐美死了又不是我的原因,根本没有理由去死吧。
然而同样的谈话一共发生了七次,这场“第0次对话”,发生在小说的故事之前,即渡来健也与鹿岛亚佐美之间的对话,当渡来健也询问“不如去死”时,亚佐美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而正是这场对话造成了亚佐美的死亡:渡来健也的双手压住了亚佐美的脖子,温热的泪水流淌,但是这个女人却在笑,而且不是出于癫狂,是出于满足,出于幸福的笑容,这一刻的画面,使得渡来健也对亚佐美究竟是怎样的人不断“追问”,
然而小说的在不同读者群体中均遭遇了滑铁卢般的差评。
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小说像是对“Jump漫”的拙劣模仿,在缺乏充分情绪铺垫的情况下以“嘴遁”说服了所有人;对于上班族而言,渡来健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其语言缺乏必要的力量,使得小说就像是烂俗的“心灵鸡汤”。更为直接的批评,则是认为作为推理小说,小说缺乏必要的“线索”,“谜题”又过于简单。
那么《不如去死》真的是一部糟糕的作品吗?也许读者从一开始,就由于跌入推理小说的惯性思维弄错了谜题,推理围绕的并非是“亚佐美的死亡”,而是亚佐美本身——正像渡来健也不断追问的那样”你知道亚佐美是什么样的人吗?”
我们似乎与那个怯懦的上司,充满嫉妒心的邻居,大男子主义的男友,停滞人生的母亲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没有任何逼迫,也仅仅对“死亡”惊异。至于“亚佐美”,就像是其他推理作品中的“死者”一样,仅仅是个“谜题”。当死亡显而易见的得到了解释,人们便失去了兴趣。哦,是渡来健也杀的啊,确实合理,但这算也算推理吗?
然而小说本身的结构即以“第X人”为章节标题,却构成了精妙的“逻辑的密室”,所有人都在外部,无法触及“亚佐美”。而对话发生的次数远远不止“六次”或者加上“第0次”对话的“七次”,渡来健也还与其他“相关人士”谈话过,包括其他的同事,保卫处的大爷,他是否问过其他人“不如去死”,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