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玊 |“盗猎者”与“虔信者”:在粉丝文化的“两副面孔”之间(6)
到了2020年,当研究者再次试图表述粉丝文化中的积极面向时,往往不得不使用更加审慎的表述,或者更直白来说,就是将偶像粉丝文化从抽象的粉丝文化概念中分割出来单独考察。“饭圈”代替“粉丝圈”,成为对于偶像粉丝社群的代称,围绕这一群体产生的种种事件和争议,似乎正在摧毁曾经被寄托在粉丝文化身上的一切厚望。“粉丝”与“饭”,都是对英文单词“fan(fans)”的音译,这种音译选择上的变化,明显受到了日韩偶像工业的影响。与用词的变化方向相一致,今日中国的偶像经济与偶像粉丝文化,也更多是仿照日韩偶像工业建立起来的,而日韩偶像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就是“爱豆”。
“爱豆”的词源是英文词idol,后经日韩传入我国国内,音译为“爱豆”。在日本和韩国,爱豆是区别于歌手和演员的一种特殊的演艺类职业,与演员、歌手有着不同的职业分工和职业素养要求。“人设”与“养成”是日韩偶像工业的两大核心概念,也是爱豆区别于演员、歌手等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的显著特征。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缩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日本动漫领域。人设本身并不是静态的人物描述,而是规定了角色面对不同情境、事件时将会做出何种反应的指令合集,因而人设最终将在故事之中显现自身、完成自身,或者简单来说,一个人设就是一套叙事。人设与爱豆的结合,是爱豆区别于此前的明星偶像的重要特征,爱豆的本职工作与其说是唱歌、跳舞、演戏,不如说是扮演好他的人设。
每个爱豆都在扮演自己的人设,这个人设可能与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本来性格有相似之处,也可能大相径庭。对于一个理想爱豆而言,他唱的歌、跳的舞、出演的影视作品,在镜头前的每一次发言,他被媒体捕获到的所有行为举止都应该符合他的人设。对于爱豆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拥有人设,而是人设本身开始具有自反性。[8]
爱豆拥有人设这件事成了“公开的秘密”,爱豆可以在镜头前公开谈论自己的人设,不少粉丝知道爱豆拥有人设,甚至还有一些会意识到自己喜爱的就是那个人设,而非作为自然人的爱豆本身。
对于“人设”的自觉意识,或许在CP粉[9]和RPF[10]粉那里体现得最为清晰:
翡翠,在不是玻璃的前提下,越像玻璃越值钱;rps,在不是真的前提下,越像真的越好嗑[11]。[12]
RPF不是真的,而是故事,那么相应地,围绕这一段CP关系而存在的爱豆人设自然也是虚构的。粉丝一边高喊“我的CP是真的”,一边清醒地知道CP恰恰因为不是真的才可以嗑得毫无负担。对待爱豆也是同理,只有故事才能美得像个童话,只有人设才能美玉无瑕。
“爱豆”的词源是英文词idol,后经日韩传入我国国内,音译为“爱豆”。在日本和韩国,爱豆是区别于歌手和演员的一种特殊的演艺类职业,与演员、歌手有着不同的职业分工和职业素养要求。“人设”与“养成”是日韩偶像工业的两大核心概念,也是爱豆区别于演员、歌手等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的显著特征。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缩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日本动漫领域。人设本身并不是静态的人物描述,而是规定了角色面对不同情境、事件时将会做出何种反应的指令合集,因而人设最终将在故事之中显现自身、完成自身,或者简单来说,一个人设就是一套叙事。人设与爱豆的结合,是爱豆区别于此前的明星偶像的重要特征,爱豆的本职工作与其说是唱歌、跳舞、演戏,不如说是扮演好他的人设。
每个爱豆都在扮演自己的人设,这个人设可能与其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本来性格有相似之处,也可能大相径庭。对于一个理想爱豆而言,他唱的歌、跳的舞、出演的影视作品,在镜头前的每一次发言,他被媒体捕获到的所有行为举止都应该符合他的人设。对于爱豆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拥有人设,而是人设本身开始具有自反性。[8]
爱豆拥有人设这件事成了“公开的秘密”,爱豆可以在镜头前公开谈论自己的人设,不少粉丝知道爱豆拥有人设,甚至还有一些会意识到自己喜爱的就是那个人设,而非作为自然人的爱豆本身。
对于“人设”的自觉意识,或许在CP粉[9]和RPF[10]粉那里体现得最为清晰:
翡翠,在不是玻璃的前提下,越像玻璃越值钱;rps,在不是真的前提下,越像真的越好嗑[11]。[12]
RPF不是真的,而是故事,那么相应地,围绕这一段CP关系而存在的爱豆人设自然也是虚构的。粉丝一边高喊“我的CP是真的”,一边清醒地知道CP恰恰因为不是真的才可以嗑得毫无负担。对待爱豆也是同理,只有故事才能美得像个童话,只有人设才能美玉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