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史一卷】第五章——制已立,国昌存(3)
2024-04-11架空历史 来源:百合文库
林甯翊对此有十足的耐心。
「时其在吾,复何彷焉?」——《太宗治国策》
————————
卡斯蒂亚71年。
五年已过,新政初具成效。林甯翊在这几年靠着勤政纳民,硬生生把这一套虽是目前所能达到最好,却依然有大缺陷的制度缝缝补补,维持的蒸蒸日上,使卡斯蒂亚王国民众再度迎回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相应的,宫府之中自武康朝间延续来的那种温尔尔雅的儒礼风气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抱着一大堆卷竹,连走路都不敢停歇的雷厉风行。
察举制几近完善,官吏衔接井然,维塔的科学院人才济济,林甯翊借风打舵,一条条策令被察举官吏推行下去,新制改革仍以不可阻挡之势缓步推行。
铁矿采发技术与牛马耕得到推广,各地矿冶业蓬勃发展,配合早已被维塔研究出来的垄作车,本就没出现多久的旧庄园主应策自发转型。阡陌被地方官民推平,山泽私辟为田地,耕种面积得到新扩展,土地自由买卖也逐步被民间承认正视,改公为私正当其时。林甯翊于是改变税法,转为比例税赋,田十税一,国民共利。
————————
在顺利推行政策的同时,也偶有事故出现。
总不可能所有官员都是那般铁面无私,在缺失监察官的情境中,官僚的极速腐化才是常态。很快,就有基层官吏自以为天高王上远,开始阳奉阴违懒政惰政了。
林甯翊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他苦于自上而下改革不可避免的缓慢与妥协性与并无关键性证据,只得暂时搁置。
尽管林甯翊已然一缓再缓,最大可能谨慎的变革,但其颇为超前的思维框构仍然不断颠覆刷新着从朝者的认知。
他不像他的父亲,可以像是在跟老臣们玩过家家一样任意举措,林甯翊只能通过不断的胜利来换取绝大多数阶层对他的权威性认同。他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拉一派打一派的地步,卡斯蒂亚王朝也没有。
于是,他只得一攒再攒,攒到一方积怨,而另一方彻底理亏为止。
这个时刻很快就到了。
「丙辰肃立,有表奏于庭,言治安事。
王曰:“民风多怨忿,可知行政者不正。”群臣不敢言。
“寡人常言,人皆有私,不敢不制,制然后能治。当设监察,补于采风。”
或曰:“以法监之,以敌视之,此诚可以治乎?”
王愠:“治以无法,莫若不治,是以法治胜于不治,不治胜于人治。先王在朝,尝无此番,今孤临政始现,若不治,莫非置寡人于千秋万代之骂名乎?今事如此,当明见微知著,百隐作一。匪扼其芽,国朝必亡!”百官悚。
商公曰:“君上所言可矣,然何以保监察官之不落,如清流没于浊洋?”
王曰善,于是朝谈至夜方归。」——《卡斯蒂亚王朝史》
「时其在吾,复何彷焉?」——《太宗治国策》
————————
卡斯蒂亚71年。
五年已过,新政初具成效。林甯翊在这几年靠着勤政纳民,硬生生把这一套虽是目前所能达到最好,却依然有大缺陷的制度缝缝补补,维持的蒸蒸日上,使卡斯蒂亚王国民众再度迎回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相应的,宫府之中自武康朝间延续来的那种温尔尔雅的儒礼风气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抱着一大堆卷竹,连走路都不敢停歇的雷厉风行。
察举制几近完善,官吏衔接井然,维塔的科学院人才济济,林甯翊借风打舵,一条条策令被察举官吏推行下去,新制改革仍以不可阻挡之势缓步推行。
铁矿采发技术与牛马耕得到推广,各地矿冶业蓬勃发展,配合早已被维塔研究出来的垄作车,本就没出现多久的旧庄园主应策自发转型。阡陌被地方官民推平,山泽私辟为田地,耕种面积得到新扩展,土地自由买卖也逐步被民间承认正视,改公为私正当其时。林甯翊于是改变税法,转为比例税赋,田十税一,国民共利。
————————
在顺利推行政策的同时,也偶有事故出现。
总不可能所有官员都是那般铁面无私,在缺失监察官的情境中,官僚的极速腐化才是常态。很快,就有基层官吏自以为天高王上远,开始阳奉阴违懒政惰政了。
林甯翊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但他苦于自上而下改革不可避免的缓慢与妥协性与并无关键性证据,只得暂时搁置。
尽管林甯翊已然一缓再缓,最大可能谨慎的变革,但其颇为超前的思维框构仍然不断颠覆刷新着从朝者的认知。
他不像他的父亲,可以像是在跟老臣们玩过家家一样任意举措,林甯翊只能通过不断的胜利来换取绝大多数阶层对他的权威性认同。他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拉一派打一派的地步,卡斯蒂亚王朝也没有。
于是,他只得一攒再攒,攒到一方积怨,而另一方彻底理亏为止。
这个时刻很快就到了。
「丙辰肃立,有表奏于庭,言治安事。
王曰:“民风多怨忿,可知行政者不正。”群臣不敢言。
“寡人常言,人皆有私,不敢不制,制然后能治。当设监察,补于采风。”
或曰:“以法监之,以敌视之,此诚可以治乎?”
王愠:“治以无法,莫若不治,是以法治胜于不治,不治胜于人治。先王在朝,尝无此番,今孤临政始现,若不治,莫非置寡人于千秋万代之骂名乎?今事如此,当明见微知著,百隐作一。匪扼其芽,国朝必亡!”百官悚。
商公曰:“君上所言可矣,然何以保监察官之不落,如清流没于浊洋?”
王曰善,于是朝谈至夜方归。」——《卡斯蒂亚王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