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随感(2)
当然真的上手去读了,吸引我的点就逐渐多了起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具象的画面,当局封城、处理尸体、物资短缺等等现象在新冠时代很容易引起共鸣,描绘的角色各具特色,却都看起来“不像什么好人”,对被封闭人们心理的系统剖析。当真是读出了和《在轮下》一样的感觉。用安德森教授的观点来看,加缪写这部小说是有意去创造一种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而我恰好由于经历过疫情以及对朴实文风的偏好,被包括在这个共同体之内,所以体验就很好。
细细来说的话,首先小说胜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有一位里厄常去出诊的哮喘病老人,每天就在无聊中度过:
这位老哮喘病人原来的身份是服饰用品商人,在他五十岁那年,他认定干这行干腻了,便躺了下来,从此再没有起来过,其实他的哮喘病更适合站立的姿势。一小笔年金支撑他活到七十五岁,而且活得很轻松。他一见表就受不了,事实上他家里的确没有一只表。他常说:“表,又贵又蠢。”他估摸时间,尤其是与他惟一相关的用餐时间全凭那两只锅里的鹰嘴豆。他每天醒来时,一只锅里装满了豆子,然后他用专心而有规律的动作把豆子一个一个放进另一只锅里。他就这样通过一锅一锅的豆子找到了一天计时的标准。“每装十五锅,我就该吃饭了。这非常简单。”
这个老头,看似很荒诞,但我想到在我家楼下就有一个老人,每天早上,下午,晚上,总会在某些时间,看到他一个人赤膊着,在他家门口的马路牙子上来回转,从这头走到那头,再转回来,再走一遍,我猜测可能就这样走得一两个小时。他就是这样荒诞的走着,但他真实存在着。
其他的,有每天抄猫吐痰的老头,有感染了鼠疫还竭力强调自己的旅店有死老鼠与自己无关的门房。这些是一笔带过的群像人物,主要人物则十分丰满而立体,这里懒得解析了。刚开始看,似乎真的都“不像什么好人”,但随着鼠疫的发展,他们虽然观点和目标各不相同,却都聚集起来抗击鼠疫,这就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小说对灾难的描写很喜欢用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又是用平淡的语言写成的,很容易被忽视。
细细来说的话,首先小说胜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有一位里厄常去出诊的哮喘病老人,每天就在无聊中度过:
这位老哮喘病人原来的身份是服饰用品商人,在他五十岁那年,他认定干这行干腻了,便躺了下来,从此再没有起来过,其实他的哮喘病更适合站立的姿势。一小笔年金支撑他活到七十五岁,而且活得很轻松。他一见表就受不了,事实上他家里的确没有一只表。他常说:“表,又贵又蠢。”他估摸时间,尤其是与他惟一相关的用餐时间全凭那两只锅里的鹰嘴豆。他每天醒来时,一只锅里装满了豆子,然后他用专心而有规律的动作把豆子一个一个放进另一只锅里。他就这样通过一锅一锅的豆子找到了一天计时的标准。“每装十五锅,我就该吃饭了。这非常简单。”
这个老头,看似很荒诞,但我想到在我家楼下就有一个老人,每天早上,下午,晚上,总会在某些时间,看到他一个人赤膊着,在他家门口的马路牙子上来回转,从这头走到那头,再转回来,再走一遍,我猜测可能就这样走得一两个小时。他就是这样荒诞的走着,但他真实存在着。
其他的,有每天抄猫吐痰的老头,有感染了鼠疫还竭力强调自己的旅店有死老鼠与自己无关的门房。这些是一笔带过的群像人物,主要人物则十分丰满而立体,这里懒得解析了。刚开始看,似乎真的都“不像什么好人”,但随着鼠疫的发展,他们虽然观点和目标各不相同,却都聚集起来抗击鼠疫,这就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小说对灾难的描写很喜欢用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又是用平淡的语言写成的,很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