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矿工最后的工作(8)
不过,我最后的结论还是不可以。
实际上,虽然逻辑本身没有问题,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逻辑主体的错位。对于专家学者而言,前述的概念是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导则,但对于大众而言,他们真的应该像标准答案一样分毫不差地接受吗?这就好比读书,虽然必然有一个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但读者亦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读,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论虚拟现实的技术再怎么高超,它都相当于一份标准答案。而对于游客而言,他在现实中体验到的,除了遗产的真实性,可能还有许多与这些共识机制毫无关系的东西,比如一起游览的人,与他们的对话,或是中途发生的趣事。这些都是极为个人的体验,但却是每个个体最后在内化遗产价值时难以完全剥离的东西,而我们却不能说这些对于他们个体而言是无意义的。
结论得出后,需要做的是将其情节化为小说。在设定上,我首先想到了几年前自己为了做作品集做的一个关于比特币地缘政治的研究。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但讽刺的是,其中的每一个算力节点却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当节点的记账与其他节点不一致时,它就会被作为一个坏的节点被惩罚乃至淘汰。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强力的共识机制。因此,我将其作为小说的设定框架,在结构上,让这个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成为了遗产学真实性这一共识机制外化的隐喻。
在内容层面,我设计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让主人公的认知与系统的共识机制相同,而在第二个场景让它们产生差异。即便主人公本就是一个专家,但面对泉水这个场地时,明明他自己非常清楚此处的遗产价值到底是什么,他还是认为那个王大哥才是自己对这块场地最有价值的记忆。而正是这样的冲突,展现了我个人关于“共识机制作为一个专业原则,并不应该普适于全体大众”的观点。
实际上,虽然逻辑本身没有问题,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逻辑主体的错位。对于专家学者而言,前述的概念是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导则,但对于大众而言,他们真的应该像标准答案一样分毫不差地接受吗?这就好比读书,虽然必然有一个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但读者亦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读,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论虚拟现实的技术再怎么高超,它都相当于一份标准答案。而对于游客而言,他在现实中体验到的,除了遗产的真实性,可能还有许多与这些共识机制毫无关系的东西,比如一起游览的人,与他们的对话,或是中途发生的趣事。这些都是极为个人的体验,但却是每个个体最后在内化遗产价值时难以完全剥离的东西,而我们却不能说这些对于他们个体而言是无意义的。
结论得出后,需要做的是将其情节化为小说。在设定上,我首先想到了几年前自己为了做作品集做的一个关于比特币地缘政治的研究。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但讽刺的是,其中的每一个算力节点却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当节点的记账与其他节点不一致时,它就会被作为一个坏的节点被惩罚乃至淘汰。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强力的共识机制。因此,我将其作为小说的设定框架,在结构上,让这个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成为了遗产学真实性这一共识机制外化的隐喻。
在内容层面,我设计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让主人公的认知与系统的共识机制相同,而在第二个场景让它们产生差异。即便主人公本就是一个专家,但面对泉水这个场地时,明明他自己非常清楚此处的遗产价值到底是什么,他还是认为那个王大哥才是自己对这块场地最有价值的记忆。而正是这样的冲突,展现了我个人关于“共识机制作为一个专业原则,并不应该普适于全体大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