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自叙年谱22集,李太后喜得皇孙,憨山隐居去崂山(3)
2023-12-20 来源:百合文库
但是在万历皇帝朱翊钧看来,虽然王宫女给他生下了朱常洛,却仅仅是一个意外而已。他并不喜欢王宫女,自然也不怎么喜欢皇长子。他喜欢的人是郑贵妃,希望郑贵妃的儿子能当太子,但是却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因为古代“废长立幼”是取祸之道。事情发展到后来,册立太子的矛盾开始暴露,他和太后以及大臣们的矛盾也加剧了。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德清也难免受到了此事的牵连,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弟子福征在《年谱》后面评价道:“计辛巳十月,以祈皇嗣,故建无遮大道场于台山大塔院寺,圆满七昼夜功德。恰至明年壬午八月,而内宫王才人诞皇储泰昌矣。计人生十月之期,灼然不爽,明是佛祖应化笃生。故大宝终登,王才人于定储后,乃封恭妃,于三十七年薨。光宗即位,乃加谥孝靖太后。”
“妙师从此与憨祖分手,越二年,同大方入京受赐,似已不复相见矣。憨祖从此了八年出入台山,一番大修行,大证悟,大道场,大机用,大灵感。封余寺库,万计钱粮,一钵飘然长往。以上了台山苦行成道公案。”我们接着说德清,他在北京西郊的中峰寺结冬以后,来到了万历十一年的正月,也就是1583癸未年,德清38岁了。
这个时候,五台山举办法会为皇家祈嗣,得来皇长子的消息已经到处传播,人们都纷纷感叹佛法的不可思议,甚至还有人把德清、妙峰、大方他们几个高僧,戏称为是为国尽忠的“国舅爷”。这些情况出乎了德清的意料,他不愿意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准备躲得远一些,去找个清静的地方去修行。
《年谱》原文写道:“予三十八岁,春正月,水斋毕。然以台山虚声,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蹈东海之上。始易号憨山,时则不复知有澄印矣。”意思是说:德清在这种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就去往东海,并且改了名字。德清以前在五台山八年,常用的名字是“澄印”,别人称他为“印师”或者“印公”。现在德清准备另外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隐居,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就放弃了“澄印”这个字号,从此正式改称为“憨山”。我们也从这篇文章开始,把称呼改为“憨山大师”。
弟子福征在《年谱》后面评价道:“计辛巳十月,以祈皇嗣,故建无遮大道场于台山大塔院寺,圆满七昼夜功德。恰至明年壬午八月,而内宫王才人诞皇储泰昌矣。计人生十月之期,灼然不爽,明是佛祖应化笃生。故大宝终登,王才人于定储后,乃封恭妃,于三十七年薨。光宗即位,乃加谥孝靖太后。”
“妙师从此与憨祖分手,越二年,同大方入京受赐,似已不复相见矣。憨祖从此了八年出入台山,一番大修行,大证悟,大道场,大机用,大灵感。封余寺库,万计钱粮,一钵飘然长往。以上了台山苦行成道公案。”我们接着说德清,他在北京西郊的中峰寺结冬以后,来到了万历十一年的正月,也就是1583癸未年,德清38岁了。
这个时候,五台山举办法会为皇家祈嗣,得来皇长子的消息已经到处传播,人们都纷纷感叹佛法的不可思议,甚至还有人把德清、妙峰、大方他们几个高僧,戏称为是为国尽忠的“国舅爷”。这些情况出乎了德清的意料,他不愿意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准备躲得远一些,去找个清静的地方去修行。
《年谱》原文写道:“予三十八岁,春正月,水斋毕。然以台山虚声,谓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蹈东海之上。始易号憨山,时则不复知有澄印矣。”意思是说:德清在这种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就去往东海,并且改了名字。德清以前在五台山八年,常用的名字是“澄印”,别人称他为“印师”或者“印公”。现在德清准备另外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隐居,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就放弃了“澄印”这个字号,从此正式改称为“憨山”。我们也从这篇文章开始,把称呼改为“憨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