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 (郑弌译)阿多诺(4)

2023-12-17 来源:百合文库
在《加雷·圣拉扎尔》(Gare St.Lazare)的玻璃罩下他写道,“在蜿蜒的城市上,它盘曲着;荒芜的天国里,尽是不详的戏码。曼坦尼亚或是维罗纳的天际如此现代,仿若巴黎。在这般穹窿下所发生的种种,或可怖,或可畏,就如火车的出发, 抑或十字架的竖起。”
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与博物馆类似的转译。普鲁斯特狂热地喜爱着莫奈,正是他画就了这幅车站,如今属于国立影像美术馆(Jeu de Paume)的收藏。普鲁斯特将车站比拟于博物馆。二者都不是传统实践规制下的产物;而且有人或许会说,它们还都承载了某种死亡的象征。以火车站为例,它象征了远行这一古老的隐喻。在博物馆的例子中,它则隐喻了艺术品与“一个崭新却凋零的世界”(l'univers nouveau et périssable)的关联,一个艺术家们创造的新鲜而残破的天地。与瓦莱里类似,普鲁斯特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艺术品的死亡上。他还曾提及,那些看似永恒的存在,实则包含了毁灭自身的力量。博物馆内那些预设的路径,正如普鲁斯特为火车站描绘的面相。“可我们这时代处处都沉迷于将事物置于其原本的情境下呈现于眼前,却因此压抑了其精神的本质,正是后者令它们出脱于情境。

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 (郑弌译)阿多诺


如今,人们把一幅画‘陈列于’家具、小工艺品、‘当代的’窗帘中。这琐碎而过分装饰性的陈列却是由一位完全不了解历史、 也不曾在案头下过功夫的女士所作。然而,我们再也无法在用餐时感受到杰作所带来的愉悦,它只能也只会产生于一座博物馆中。在那的房间里, 它们清醒地剥去了所有装饰性的细节,象征了艺术家能够退隐其中来创作作品的内在空间。”
普鲁斯特和瓦莱里二者的主题之所以能够加以比较,是因为他们都认可一个前提,即艺术品应当是令人愉悦的。瓦莱里用了“愉悦”(délices) 这个词,普鲁斯特用了“醉人的喜悦”(joie enivrante)。没有比这样的前提更典型了,它既体现了时代的差异,也反映了德法看待艺术的态度。早在写作《在少女花影下》时,“审美的享悦”(Kunstgenuss)一词在德语中听起来简直就像一首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的诗那般乏味。此外,瓦莱里和普鲁斯特将这种审美的享悦推崇到让人敬畏的母性地位, 其概念本身却值得怀疑。对任何接近艺术品的人而言,它们就像自己的呼吸那样,并非仅仅是取悦于人的对象。就好比说一位游客评论建筑之美,又何曾了解所有的门道,周遭环绕着艺术品的他,就像是居住在中世纪小镇里的现代人,不由自主地做出肯定的评价。

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 (郑弌译)阿多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