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作为粉丝的批评家——论邵燕君的文学批评(2)
一 从学者到学者粉
邵燕君的出道之作是《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是她的博士论文,同时,作为李陀主编的“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此书也在当年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本科生的“文学理论专题”课上推荐此书,或许也是当年影响的一种结果。
无论从哪方面看,《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都是介入1990年代文学现场的一种尝试,其中体现了一个年轻学者独特的眼光和问题意识。邵燕君指出:“中国当代的‘文学场’是在一个‘前市场’的时代形成的。它需要对抗的只是‘政治场’——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专业作家’到‘职业作家’等口号的提出都显示了这样的努力。”②这种判断是准确的,因为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着一个“文学场”的话,此前这个场无疑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作家的写作、作品的发表或出版)和管理体制,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19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纯文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文学自主性也成为作家们努力的目标和理论家阐释的话题,但是“文学场”主要还是在与“政治场”较量,“经济场”虽已处于萌芽状态,但还无法对“文学场”构成真正的影响。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邵燕君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变化出现在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启动,文学场的格局也开始发生裂变:纯文学跌入低谷,通俗文学作家王朔迅速走红,市场开始显示出威力并对作家构成种种诱惑。这一时期虽有“抵抗投降书系”③面世,而所谓的“抵抗投降”显然包含着对市场的抵抗,但与此同时,“经济场”也越做越大,并开始对“文学场”形成强有力的挤压。邵燕君特别指出:“从1993年、1994年开始,‘雅俗文学’开始合流。合流是从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方面,80年代构成‘纯文学’内在动力的先锋性日益减弱,‘纯文学’逐渐转化为带有经典意味的‘高雅纯正’象征,并越来越趋近于以‘白领阶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时尚趣味,从而在经过整合后的市场中重新获得定位。
邵燕君的出道之作是《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是她的博士论文,同时,作为李陀主编的“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此书也在当年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本科生的“文学理论专题”课上推荐此书,或许也是当年影响的一种结果。
无论从哪方面看,《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都是介入1990年代文学现场的一种尝试,其中体现了一个年轻学者独特的眼光和问题意识。邵燕君指出:“中国当代的‘文学场’是在一个‘前市场’的时代形成的。它需要对抗的只是‘政治场’——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专业作家’到‘职业作家’等口号的提出都显示了这样的努力。”②这种判断是准确的,因为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着一个“文学场”的话,此前这个场无疑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作家的写作、作品的发表或出版)和管理体制,无不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19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纯文学”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文学自主性也成为作家们努力的目标和理论家阐释的话题,但是“文学场”主要还是在与“政治场”较量,“经济场”虽已处于萌芽状态,但还无法对“文学场”构成真正的影响。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邵燕君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变化出现在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启动,文学场的格局也开始发生裂变:纯文学跌入低谷,通俗文学作家王朔迅速走红,市场开始显示出威力并对作家构成种种诱惑。这一时期虽有“抵抗投降书系”③面世,而所谓的“抵抗投降”显然包含着对市场的抵抗,但与此同时,“经济场”也越做越大,并开始对“文学场”形成强有力的挤压。邵燕君特别指出:“从1993年、1994年开始,‘雅俗文学’开始合流。合流是从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方面,80年代构成‘纯文学’内在动力的先锋性日益减弱,‘纯文学’逐渐转化为带有经典意味的‘高雅纯正’象征,并越来越趋近于以‘白领阶层’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时尚趣味,从而在经过整合后的市场中重新获得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