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天路”梦(二)(5)
又据《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 年6 月28 日刊登的朱海燕撰写的《吕正操将军与进藏铁路》一文回忆:1979 年七八月间,铁道兵第七师承担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格段刚刚铺轨到格尔木,而铁道兵十师所承建的关角隧道,因地质问题开始涌水,隧道地基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反映到铁道兵党委第一书记、政委吕正操那里,他带着一批全国著名的地质专家、隧道专家走上了高原。那时,铁路刚通,路面不平,每小时只能走十几公里或二十几公里,就这样,他还是坐着火车上去了。一条铁路建成后,第一个坐火车通过,是他多年的习惯。同时,他也是我党、我军,第一个坐火车走青藏铁路的高级干部。吕正操具有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1956 年3 月,他和滕代远同志作出这样的决定:部长、副部长每年至少下现场两次,每次一个月左右。此事被毛主席知道了,主席大加肯定,伸出大拇指说:
“对!我们这样的人就是要常到现场去。”
在关角隧道,吕正操和专家们确定了整治关角隧道的方案后,他便乘轨道车一路西下来到格尔木。他在铁道兵七师的小礼堂里作了一次报告。其实那个小礼堂也不是什么礼堂,就是文化科的一个图书室。当时,房子盖好,只是还没有摆上图书罢了。吕正操说:“青藏铁路下马了,许多同志想不通,这是可以理解的。你们流了汗,出了力,结果没有修通青藏铁路,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怎能没有想法呢?但是要考虑到许多问题,修路的人不能只想修路而不想其他。如果冻土问题解决不了,修了一条病害铁路,那不仅不是功劳,还是一条罪过。目前,我们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冻土问题仍然不能解决。我和同志们说了,要是计算上需要华罗庚,我也能把他请到高原来。问题是,请来了,他也攻克不了冻土问题呀。铁路建设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讲究科学,就会给国家造成损失和危害。科学有一个研究过程,也有一个实践过程。
青藏铁路下马了,不是不修进藏铁路了。我们不是半截子革命者,我相信随着冻土科学的发展,青藏铁路一定会再次上马的。打仗讲天时、地利,修路也要讲天时、地利。如果硬走,能不能走过去?肯定能过去,但修好,天天有病害,不能运输,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