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安文学?它为何占有如此高的地位?喜欢的朋友拿走不谢(2)
陈琳:檄文如箭,箭如檄文。
王粲:过目不忘,一字不差。
徐干: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阮瑀:檄文与陈共享,还有子孙(子阮籍、孙阮咸)进入“竹林七贤”文化圈。
应玚:善于赋,诗歌亦见长。
刘桢:不但会写诗,还能跟曹丕称兄道弟。
01兴起背景及原因汉王朝风雨飘摇、天下大乱摇摇欲坠,从东汉桓、灵二帝起,是大汉日益腐败、政治极度黑暗的时期,以致人民怨声载道,终于爆发了震惊天下的黄巾起义。
汉献帝即位后,屡遭播迁,社会动荡不安,州牧割据,烽火连天,万幸逃命,或死于乱军,或死于饥荒、病疾。建安文人在这一巨大变化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各种社会的惨状,感同身受。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与儒学正统的统治一样,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也轰然倒塌。随着汉室倾颓,传统儒学已经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思想主宰的力量,因此文学也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
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还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个性意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文人的创作欲望。
相反,儒家的衰落,促使了建安文学繁荣。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由于曹操父子的大力倡导,使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命。
02文学特点及主要成就达官贵族的悲悯情怀。“七子”的人生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但都逃不过颠沛流离的命运。他们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曾任少府、王粲为侍中,其余人也为曹氏父子的近臣,只是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灾难的根源,目睹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景,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愤慨和人民的同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现实的题材,描写战乱,百姓疾苦,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