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为什么我喜欢的是他而不是你
又到了冬天,又到了XXXX的季节……
别误会,我不是要谈《白色相簿》,只不过是打个比方,用来起个兴罢了。这篇应该算是“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后续,还是谈谈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些事儿。
重申一下,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因此,无论是创作端还是接受端都会产生无数的新现象,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之教条”,有的概念之所以有趣、有用,往往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此就足够了。
题目考虑了很久,怎么都不容易表达出这个概念的内涵,所以选了一个带点隐喻的说法。作为读者,更宽泛点说,作为接受者,当我们在欣赏一部文艺作品的时候,无论是小说、动漫、电影还是游戏等等,总会产生自己的评价,简单来说,喜欢或不喜欢。
为什么会这样,还有都听烂了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说法与常识,偏偏有人用仿佛窥破了奥义的眼光和撷取真理的手法给出了新的解释。
其名为,“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
就是这个人
“期待视野”,全称“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当年“接受美学的双子星”中的另外一极汉斯·罗伯特·姚斯
提出的核心概念。如果说伊瑟尔的“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王冠上的明珠,那么姚斯的“期待视野”则是整个接受理论学派的基石。这是一个始终贯穿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姚斯赋予读者的一柄利刃,由此掀翻了作者中心、文本封闭的陈腐局面。
意义什么的扯到这里,来点实在的,“期待视野”到底是个啥还有它有啥实际意义呢?
“期待视野”指的是,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阅读的“既定图式”
。它是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可以看成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是一种预先存在的阅读意向与期盼。
它既是阅读理解成为可能的基础,又是其限制
。期待视野和接受动机将决定接受者对内容的取舍和阅读重点,也决定他对于作品的态度和评价。
“视野”一词并非姚斯的原创,而是现象学术语(现象学是庞大而复杂的理论系统,不多说),简单理解就是某种“成见”。我们的思考总是受到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制约,对于世上之物的认识都必然带着先入之见,任何理解和解释都包含了某种预设,这就是所谓的“前理解”。
由此,任何阅读都不可能不受到“前理解”的影响,都必然加进阅读者自己的理解。换句话说,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期待视野中进行的
。于是,一部作品的意义就可以被后来的阅读不断地发掘和丰富,重点不在作者写了什么,而在读者看到了什么。
“期待视野”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对某一部作品而言,阅读之前,读者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有已经形成的某种“成见”;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读者产生对于作品的期待,作品是否能够回应;最后,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拓展和建构的过程中。
别误会,我不是要谈《白色相簿》,只不过是打个比方,用来起个兴罢了。这篇应该算是“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后续,还是谈谈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些事儿。
重申一下,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因此,无论是创作端还是接受端都会产生无数的新现象,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之教条”,有的概念之所以有趣、有用,往往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此就足够了。
题目考虑了很久,怎么都不容易表达出这个概念的内涵,所以选了一个带点隐喻的说法。作为读者,更宽泛点说,作为接受者,当我们在欣赏一部文艺作品的时候,无论是小说、动漫、电影还是游戏等等,总会产生自己的评价,简单来说,喜欢或不喜欢。
为什么会这样,还有都听烂了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说法与常识,偏偏有人用仿佛窥破了奥义的眼光和撷取真理的手法给出了新的解释。
其名为,“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
就是这个人
“期待视野”,全称“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当年“接受美学的双子星”中的另外一极汉斯·罗伯特·姚斯
提出的核心概念。如果说伊瑟尔的“隐含读者”是接受美学王冠上的明珠,那么姚斯的“期待视野”则是整个接受理论学派的基石。这是一个始终贯穿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姚斯赋予读者的一柄利刃,由此掀翻了作者中心、文本封闭的陈腐局面。
意义什么的扯到这里,来点实在的,“期待视野”到底是个啥还有它有啥实际意义呢?
“期待视野”指的是,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阅读的“既定图式”
。它是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可以看成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是一种预先存在的阅读意向与期盼。
它既是阅读理解成为可能的基础,又是其限制
。期待视野和接受动机将决定接受者对内容的取舍和阅读重点,也决定他对于作品的态度和评价。
“视野”一词并非姚斯的原创,而是现象学术语(现象学是庞大而复杂的理论系统,不多说),简单理解就是某种“成见”。我们的思考总是受到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制约,对于世上之物的认识都必然带着先入之见,任何理解和解释都包含了某种预设,这就是所谓的“前理解”。
由此,任何阅读都不可能不受到“前理解”的影响,都必然加进阅读者自己的理解。换句话说,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期待视野中进行的
。于是,一部作品的意义就可以被后来的阅读不断地发掘和丰富,重点不在作者写了什么,而在读者看到了什么。
“期待视野”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对某一部作品而言,阅读之前,读者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有已经形成的某种“成见”;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读者产生对于作品的期待,作品是否能够回应;最后,期待视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拓展和建构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