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外星人和李哥的一生
这座二层小楼依山而建,如果门口挂着的木板尚未褪色,人们就可以读出它是隶属于某大学的天文观测站。它的楼顶有一个敞开的天文圆顶,周围展开着数台雷达。小楼的墙面涂料斑驳脱落,嗡嗡作响的老旧空调外机滴滴哒哒的洒下冷凝水,在墙面上留下了几道水渍和苔藓痕迹。比这些更加刺眼的,是几乎覆盖了圆顶和雷达的锈迹和鸟屎痕迹。本应保护主望远镜的圆顶在三年前的一次开启后就再也合不上了,天文台的政教处主任兼售票员小王用自家装修剩下的防雨布包好了望远镜,又在上圆顶的楼梯上挂上了维修中的牌子。三年以来再没有人登上过那些台阶,而望远镜现在的状况也就无人得以知晓了。
天文台和城市之间隔着大山,几十公里的直线距离被成倍放大,大部分现代文明的产物想要到达这里,都要花费太长时间,超出了后勤部主任兼采购员小张的能力和意愿。只有光污染和电磁波每夜光临,夜晚的各式灯光穿透了大大小小的空气污染颗粒,在天文台上空形成暖黄色的穹顶,因此,就算那台望远镜还保持着最佳的工况,多半也没有人能利用他发现任何东西。雷达的情况也是一样,它们天天监听着来自电台、电视、手机、路由器的各种信号,早已迷乱了听觉,不再有开启的价值。到今年,整个天文台唯一还能收到有意义的太空信号的是整个天文台最老的一台雷达。它是所有雷达中最大最丑的那台,军绿色的网面用裸露的铆钉直接固定在水泥楼板上,在室内与它相连的数据处理机上醒目地镶嵌着苏联国徽,每个按钮边上的俄文字母提醒着它的使用者,这是当年中苏友谊的见证者,以及那一次大撤退中的离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