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学习碎碎念(四)(2)
和[l]还真是有些区别,但要特别仔细才能分辨出来——前者稍软,后者稍硬;所谓“软”,就是可以很快在舌尖滑过,而“硬”就是让那个字母在单词中表现出正确意义,不至于让听者产生其他意思的联想。
要我说,这个解释跟啥都没说一样。真正到了能用俄语跟对方交流的程度,其实也不会过多产生类似误会,而刚开始的时候,你想分辨出来两者不同,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比如俄语里的数字3和4,都有颤舌音出现,我就没听到过有人数数字的时候带出那种特别明显的颤音。如果你硬着头皮非要表现出颤舌音学得很到位,那我估计舌头用力过猛反倒让人变成个羊驼,旁边有人的话,很可能遭遇一次口水洗脸的尴尬。
颤舌音发音方法五花八门,有些人甚至用了“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套路,先含一口水,然后再让舌头想办法在口中“颤动”起来,还要让练习者卧躺在某处......我就试过,这很容易发生呛水事件,运气不好还可能因为练习一个奇怪的发音导致送命。
我虽然没有刻意练好这个发音,但我发现重要的是把握好三点:其一,舌头放松(舌头用力越猛,反倒导致它过于僵硬,根本发不出颤音);其二,送气也别过猛,最好就是顺其自然,毕竟,真正说话的时候,不是吸足了气然后吐气,那样说话就特么太累了;其三,心情放松,反正就是别当回事儿,闹着玩儿,倒有可能实现突破,偶然之间,这个音就能够发出来。
剩下的工作,就是每天练习发好这个音,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自己,千万别自宫,但一定要达到自残的境地!当然,我是说除了躺着含水练习这种类似自宫的办法!
但是,练习会了这个音,并不意味着真正读单词或说话的时候,就一定要发出这个音。我仔细听的结果是, 大多都是像嘴里含个糖一样,囫囵而过。如果你脑海中有那个词汇,自然也就听懂了。假如脑中一片空白,就算给你发出来,还是一脸茫然。
另外一点,我觉得软音符号的发音是个“难点”。因为在实际词汇或对话中,软音符号出现的概率很大。比如“克里姆林宫”那个单词,新闻里总是出现,它的发音就给我带来不少困扰;后来,真正了解了“卢币”一词,我发现其中带有软音符号的发音也是个麻烦。
得亏带有软音符号的单词在俄语是母语的人群中不算个事儿,大多也是一下子就混过去,否则,带有软音符号的单词会让人痛苦到极点。我请教过俄语专业的朋友,人家给我的建议是,凡带有软音符号的俄语单词,不妨都读作类似[i]的音。
经过一段时间的别扭,我算是会读[i]了。当然,这里面有学过英语的“功底”帮了大忙。纯粹没上心学过外语的朋友,突然接触俄语这么滑稽的语言,说真的,很可能会搞得不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