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7)
1976年:沙沃森把自我推向多维测量
1969年,皮尔斯-哈里斯(Piers-harris)就开始了自我测量的研究。直到1976年,沙沃森(R.J.Shavelson)提出了自我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自我概念模型(又叫多侧面等级自我概念模式)[9](pp.41~44)。从而为自我走向更加科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靠性。在沙沃森(Shavelson)模型理论的基础上,1982年,Harter发表了“儿童能力自知量表”。1984年,Marsh等人又据此发表了“自我描述问卷”(SDQ)。这两个量表在多维自我概念评定量表中影响最大。另,在自我概念的测量中,还有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等。随着统计理论与测量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概念的测
量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1982年:伯恩斯的自我概念结构图
进入80年代后,伯恩斯(Berns)首先对前人在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总结,并得出了一个自我概念结构图。此图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继承了詹姆士的经典自我理论,把自我仍然作了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划分。2.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指出“自我概念”属于“自我态度系统”。3.综合了罗杰斯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概念以及罗森伯格(1979)的期望自我与现有自我的概念,把自我概念从新的视角上进行了新的划分。4.包容了库利的镜象自我的概念,并且使这个他观自我同罗杰斯的理想自我及现实自我并列起来,共同完整地构成了自我的态度系统。5.自我的内容方面,仍采用了经典的划分方法:即把自我概念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侧重于情绪)。并指出,不论是现有自我、期望自我还是他观自我,都应包含上述三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