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6)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C.Rogers)及其他人本主义者的人格理论的核心。罗杰斯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的人格来说是最重要的[8](p.474)。罗杰斯也认为自我的概念是习得的。他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the self)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特别当两者出现严重偏差时,就易于激发心理障碍。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不准确的自我概念也会引起心理问题,而把我们的情感与信息进行符号化后,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明确意识。这明确意识对我们是有益的,否则,就可能以激发焦虑的形式影响我们。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产生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他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自我与健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967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立――自我研究的新途径
1967年,奈瑟(U.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此书被认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正式问世的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建立,为自我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1977年,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Markus)由此提出了“自我图式(self-schema)”理论。他认为自我概念的要素就是自我图式,他又说,自我图式是关于自我的信念,这信念组织并引导着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加工[2](p.39)。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与动态的自我概念。他还特别指出可能的自我既包括我们梦想成为的自我,如富裕的自我、被爱的自我及爱人的自我,也包括害怕成为的自我,如失业的自我、生病的自我及学业失败的自我。这些可能的自我以具体的目标形式对我们产生激励。
1970年:马斯洛――自我实现观点对自我理论的丰富
马斯洛(A.H.Maslow)在他逝世的1970年,提出了一个影响着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他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观点把自我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一个基本信条是:人拥有一个成长、改进并使他的潜能发挥到最充分的内在驱力。而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达到了个人发展最高水平并充分实现其潜能的人。不过这样的人确实很少,要达到自我实现,他还必须先满足各种低层次的需要。他还指出,如果一个人按照他的需要表格发展得不是很好,也别失望,因为就一事而言,自我实现是出现在毕生改进过程的最后的。马斯洛的理论被认为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他强调研究的是健康的正常的人,他的理论比精神分析学及行为主义等更具有实用价值,为把自我问题的研究推向实用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