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导的希区柯克法和大刘的双重叙事法 | 公开课(3)
在第一部《超人:钢铁之躯》中,因为超人的存在,诱发了另外的邪恶力量。
到了第二部《蝙蝠侠大战超人》,电影从蝙蝠侠视角出发,认为超人是邪恶本源,是一种公众之恶,尤其是开头那段镜头回放,实际上就是对911恐袭的重现,这一点其实也是扎导的有意为之。但是,接下来,扎导并没有让蝙蝠侠化身白衣骑士去消除这种罪恶,而是运用希区柯克式手法,让蝙蝠侠用一种错误的行为方式,一种个人之恶去对抗超人,这种模糊化的处理,就是一种非常希区柯克的手法,给电影本身带去了很强的现实感。
到了第三部,超人不再是重点,但有一个细节,超人醒来后变成一种非人的存在,扎导对其黑化的描绘,也体现了他将超人拉进现实逻辑的努力,不同于以往超人所遭遇的能力上的挑战,在这里,超人需要面对的是自我与人生的打击和抉择。
超人不再黑白分明,而是很模糊的形象。而现实就是模糊、灰色的,黑白分明则是一种典型超级英雄、漫画式的价值观,因而超人也变得现实主义了。
在今天,超人是否能变成可被理解的艺术呢?三部下来,扎导向我们做出了答案。不论是希腊神祇、外星人还是克苏鲁,超自然半神的能力来源并不重要,他们都可以融入我们的现实语境。
《诡秘之主》也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化的幻想作品,将社会批判、阶级批判、经济生活现状和各种超自然元素结合得非常好。
三、大刘的双重叙事法:超自然与日常性的重合
1. 《赡养上帝》
在大刘作品中,《赡养上帝》和《赡养人类》都罕见的包含了超自然角色。
在《赡养上帝》中,养老、上帝等设定,都是是一个比喻性、超自然性的,讲故事转化成赡养神祇也毫无问题。
那大刘是如何将这个故事变得现实主义的呢?
我称之为双重叙事法:让两套叙事通过某个意象/主题贴合起来,比如说单纯地将超自然人物置入毫无幻想元素的日常场景中去,像是做饭、聊天、下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