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导的希区柯克法和大刘的双重叙事法 | 公开课(2)
在以前的超人电影和漫画中,超人都很容易接受了自己的外星人身份,同时又隐藏身份去拯救人类,这是一个接近于非人类的逻辑。
但是,在扎导的处理中,超人接受自我和担负责任的过程是格外重要的,而且这个过程在不断反复,直到最后,超人也是处于一个模糊、难以把握的状态下。
就像扎导在电影中展现的,他希望快速过渡到不义联盟,黑化超人。这和我们之前习惯的超人形象有很大出入,他已经脱离了典型或说原型意义上的半神、超人的概念,变成漫威意义上的超级英雄,像灭霸一样拥有了更能被我们理解的人性:犹豫,偏执,善恶的自我定义,情绪化,等等。
这样处理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这样的处理下,超人似乎跟蝙蝠侠融入到了同一个行为体系中。当然,对两者具体的描绘还是不同的。
二、希区柯克和扎导:模糊化的创作手法
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扎导的希区柯克法。
绝大部分艺术作品都会强调人事的积极面,主角身上都有某种令人向往的优点或价值,比如超人的正义,蜘蛛侠的善良,蝙蝠侠的富裕,但是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往往会对人物进行模糊、复杂的处理,甚至经常让观众代入到坏人、凶手的视角下,调动对他们的同情心。
比如说,希区柯克会直接告知观众某个角色是坏人,传统而言,坏人应受到惩处,但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对坏人的代入,另一方面,又在坏人一步步接近犯罪成果的过程中不停地猜测和期待。
也正因如此,希区柯克增强了电影的悬疑、惊悚和观众的沉浸感。
国外一篇研究扎导版超人的学术论文中就说,希区柯克这样的处理是和扎导对超人题材的处理遥相呼应,也就是说,扎导像希区柯克一样,也是在对超人进行模糊化处理,在传统超级英雄叙事中,这是很少见的。扎导对超人的现实主义化、凡人化,也使得超人和蝙蝠侠能恰到好处地对接了起来,因为不论是在早期还是在诺兰版本中,蝙蝠侠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黑白并不分明的角色。